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70/80青春叙事与行进中的中国当代丨中国嘉德2025春拍

来源:中国嘉德拍卖 2025-04-28

中国嘉德2025春季拍卖会

预展

5月7日-5月10日

嘉德艺术中心(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1号)

拍卖

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
5月13日 13:00

当代艺术夜场
5月13日 19:30

嘉德艺术中心A厅

70后至80后一代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成长于改革开放后的社会转型期,亲历经济腾飞、全球化冲击、互联网兴起和文化身份重构等剧烈变革。作品中对集体记忆的隐喻带着独属于这片土地的烙印,其创作既是对时代症候的切片式记录,也是在后现代语境下对艺术本体的创新探索。而面对随之而来的全球化冲击,他们通过个体叙事与视觉实验,构建出具有代际特征的美学体系,创作过程也逐步转向对个体身份的深层锤炼。可以说,这批艺术家在艺术层面巧妙且丰富地表现出在中国经济与社会转型过程中,个体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他们以艺术作为方法,回应了一个世代与一段历史,重要性和无可取代性毋庸置疑。

本季首现拍场的欧阳春《东郊寒痞》,荒诞暴戾中夹杂隐晦温情,是极难得的艺术家早期大尺幅自传性代表作。同期呈现韦嘉的青春疼痛、仇晓飞所解构的记忆与社会档案,宋琨的身体叙事、唐永祥多层叠加后的视觉考古、陈可的卡通抒情、高瑀的戏谑波普、夏禹透明色层转译下的个体与集体、陈飞对心理现实的显微观察,这些艺术家的创作不仅是记忆容器,更是解码社会转型的视觉密钥,他们突破前辈"玩世现实主义"的叙事风格,已经且正在以多元路径建立图像中的私人地带。

今季春拍,我们广泛集结这一代艺术家在其艺术生涯节点性重磅精品,力图在宏观层面呈现70、80一代艺术家的整体面貌,同时切入式探讨他们各具特征的创作轨迹。他们在架上绘画面临观念艺术冲击时重申画面温度,也在全球化语境中重构本土艺术语法。经年沉淀、步步脚印,最终,也将在美术史维度上实现"中国当代艺术"的话语转换与代际接力。

Lot 310
仇晓飞(b.1977)
放电影
2003 年
布面 油画
160×180 cm.
展出
“解放—精品展”,2009年9月5日至10月10日,亦安画廊,北京
RMB: 900,000-1,200,000

完成于2003年的《放电影》是仇晓飞对记忆的另一种诠释,带着浓重的超现实气质,幽蓝的夜空与沉默的黑土地将画面一分为二,天地间一块巨型荧幕牢牢占据视觉焦点,浓烈到不真实的红与黄于夜色映衬下变得更加耀眼。在这片带着强烈暗示的如血夕阳中,一个站在山峰上的人将杠铃举过头顶,昭示着一场伟大的胜利。

在70-80年代,电视还远未在中国家庭中普及,露天电影放映是许多人生活中为数不多集体娱乐项目,在偏僻的村镇更是堪称盛事。然而在《放电影》中,荧幕周围却空空荡荡,只有一个小小的人影抬头注视着这一切。陪伴他的,只有身后默默放映着的大楼,以及其中透出的人影和灯光。仇晓飞在《放电影》中对个人与集体记忆进行着重组和实验,通过超现实的意境来企及感官、情绪与记忆的真实,似乎在制造一部时光的放映机。正如艺术家所说:“我很希望靠每天画画儿能一点点的建立起一个我所熟悉的世界,一些真正影响到我生活的历史……希望我的画儿能帮那些失落的人找回曾有过的一点儿情感。”

Lot 313
陈可 (b.1978)
魔法丝
2005 年
布面 丙烯
200×200 cm.
发表
《未来考古学一第二届中国艺术三年展》,湖北美术出版社,武汉,2005年,第38页
《关注新艺术的诞生》,红石基金会,上海,2008年,第16页
展出
“未来考古学—第二届中国艺术三年展”,2005年5月28日至6月12日,南京博物院,南京“红石基金会收藏展”,2008年9月10日至10月6日,红石基金会,上海
“自旋—新世纪的十年”,2012年9月1日至28日,今日美术馆,北京
RMB: 1,200,000-1,800,000

2005年研究生毕业后,陈可踏上“北漂”征途,开启了一段全新的创作历程。对新环境的适应和事业上的挑战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她自然地将这种无助、迷惘的情绪均融入这一阶段的创作中,并渐渐褪去日韩动漫的影响,形成了高度个人化的绘画语言与风格。《魔发丝》正是彼时陈可个人面貌逐渐成熟的代表作之一。

艺术家在画中描绘了一幕直抒胸臆的梦幻场域:少女身体比例被刻意夸张,纤细肢体与放大的头部形成强烈反差,隐喻着内心世界对现实躯体的“超载” 感。她俯身于容器之上,色彩浓重多彩的发丝如灵动的生命载体,以流动的曲线向四周蔓延,既似自然生长的树根,又仿若流淌的艺术之河,赋予画面蓬勃的生命力。《魔发丝》延续陈可对少女精神世界的探索,通过“如瓷娃娃般的皮肤”“温润清新的色调”营造出细腻柔美的氛围。发丝的“无限蔓延” 不仅是视觉焦点,更象征着少女内心幻想的无限延展,色彩赋予其“魔法” 特质,暗喻着艺术创作对平凡事物的诗意解构,展现出个体精神世界超越现实束缚的自由张力,在一片青春诗意中带给人无限感触与遐想。

Lot 315
陈飞 (b.1983)
出门人
2011 年
布面 油画
D: 190 cm.
发表
《陌生人:陈飞》,中国今日美术馆出版有限公司,香港,2011年,第52页至第53页
《陈飞》,DISTANZ Verlag,柏林,2016年,第108页
《人形万象—加藤泉×陈飞》,入善町下山艺术之森发电所美术馆、贝浩登,日本,2016年,图版
展出
“陌生人”,2011年,今日美术馆,北京
“奢侈的想象”,2012年,奥利维亚画廊,伦敦
“人形万象—加藤泉 × 陈飞”,2016,下山艺术之森发电所美术馆,日本
RMB: 3,000,000-5,000,000

2011年,28岁的陈飞在今日美术馆举办了个人首次国内机构展览,而随后几年里他的展览重心逐渐转向了国外,把绘画的触角伸向了更宽阔的天地。这幅诞生于2011年的《出门人》无疑是陈飞艺术风格的经典诠释,并在2011年的美术馆个展与2016年的日本首展上多次呈现,数次重要展览记录与海外的曝光宣传共同印证了这是一件其艺术生涯中不可忽略的重要作品。

陈飞的作品第一眼看上去有“一目了然”的清晰,通过细致构建的场景,这些扁平的、绚丽的绘画可以被想象,艺术家提供的所有线索可以轻易令想象力蔓延。无论是人物的身型五官,还是一花一草一木,干净利落、清晰尖锐、无懈可击。画面以圆形构图呈现,深邃的夜空布满闪烁繁星,神秘而广袤。草地上,一只骨骼嶙峋的鹿骨架傲然伫立,在黑色背景的衬托下,尖锐的骨茬上凝结着泛白的幽光,鹿角的枝杈如沧桑的树桠,残留着野性生命的原始痕迹,又弥漫着生命消逝后的寂静与沉思。相较于陈飞那些以露骨、诡谲之姿直叩观者视觉感官的作品,《出门人》呈现出一种更内敛的情感,画面中暗绿色的草地与猩红花朵的色彩碰撞,无尽的黑暗之中,却有着似乎触手可及的银河星光,鹿的骨架化作“生命消逝”的符号,默然追随浩瀚空寂之下的独自前行的出门人。

Lot 316
欧阳春 (b.1974)
东郊寒痞(三联)
2009 年
布面 油画 
190×130 cm.×3 
发表
《欧阳春:我的故事》,香格纳画廊,上海,2015年,图版
展出 
“欧阳春:我的故事”,2015年3月8日至4月19日,香格纳画廊,上海
RMB: 1,600,000-2,600,000

2015年欧阳春在香格纳画廊举办了个展“我的故事”,呈现了他自2006年以来创作的关于“我”的主题绘画, 完成于2009年的《东郊寒痞》是这次展览上不容忽视巨制,欧阳春以三联形式讲述了幽微往事,令人印象深刻。欧阳春的西安岁月对其而言艰难而混乱,他说:“我经常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来回徘徊,通过这个过程我也观察了很多所谓的农村、城乡接合部和城市的这种角落,很多碎片式的描绘,我一直在观察这个东西,这是我当时真实的生活状态,就是一个很卑微的小人物的视角看城市”。

这种视角直接反映在《东郊寒痞》的深灰色基调上,故事发生地位于西安东郊的韩森寨片区,那里曾是西安一片典型的城中村,混乱的居住环境以及鱼龙混杂的居民构成让这里充满江湖气。画面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当代性,艺术家充满感染力的特性表达一以贯之,在描述自我成长和生命史的同时,也向自身所处时代致以敬意。口中叼着燃烧香烟的粗粝巨人衣着与画面下方的乌合之众并无二致,但他似乎有某种信心,似乎在他的世界里,自己能够在这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里顶天立地。

Lot 324
宋琨 (b.1977)
疲惫的人2017 年
布面 油画
220×140 cm.
发表
《宋琨2001—2024》,一千遍工作室,北京,2024年,第121页
RMB: 600,000-800,000

创作于2017年的《疲惫的人》是宋琨作品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件,它以独特的视觉语言和情感张力,捕捉了当代人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所普遍感受到的精神疲惫与孤独感,成为一幅具有强烈共鸣的时代肖像。

宋琨通过对姿态和表情的精准刻画,将“疲惫”这一抽象情感具象化,使观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画面中人物的心理状态。这种情感表达不仅是个体的,更是集体的,反映了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精神困境。而这一描绘也丰富了当代性别叙事的维度,为观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Lot 326
韦嘉 (b.1975)
长空无忌二 
2006 年
布面 丙烯
200×160 cm. 
发表
《野蛮春天:韦嘉1999-2006》,星空间,北京,2006年,第16页至第17页
展出
“韦嘉:野蛮春天”,2006年,星空间,北京
“2007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2007年,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北京
RMB: 600,000-800,000

《长空无忌II》完成于2006年,展出于韦嘉生涯首次重要个展“野蛮春天”。画中一个赤身少年站在即将被从天倾泻而下的水流淹没的岸边,身后是幽暗微明的一片森林,少年面无表情且孤立无援。 本作标题取自《蜀山传》里的同名人物,当时韦嘉痴迷于武侠小说,也喜欢用作品表现侠士的快意恩仇与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那些在画中飞天遁地的人物便是彼时韦嘉的心理投射。

《长空无忌II》营造了一种既虚空又诗意的视觉感受,浅淡的湖蓝与不同明度的墨绿将画面置于一片安静而明快的氛围中。韦嘉通过精简人物所处的环境来强化孤独寂寞的气氛,这不仅是人内心的孤独,也是人与世界的疏离,画中少年仿佛是站在一个永远走不出的梦魇中,相伴的唯有梦呓般的自语。该作极具代表性地反映出彼时韦嘉作品中时间的虚空性和图像的无意义感,这也是他早期作品中最重要的主题。

Lot 331
孙一钿 (b.1991)
嘎 
2015 年 
布面 丙烯 
183×183 cm. 
发表
《真宝岛—孙一钿》,BANK画廊,上海,2022年,图版
展出
“日娃爆卵,嘎~”,2015年9月12日至10月12日,西五艺术中心,北京
RMB: 900,000-1,200,000

Lot 332
夏禹 (b.1981)
看见山
2020 年
木板 坦培拉
240×200 cm.
发表
《夏禹:浮光与沉璧》,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24,第170页至第171页
展出
“山鲁佐德的救赎:新一代绘画备忘录”,2020年7月18日至8月19日,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RMB: 300,000-500,000

2019年是夏禹个人绘画技术的分水岭,他通过更换新的石粉,并且调整其与胶的配比,让坦培拉的白底变得更加光滑细腻,也更好附着,由此罩染上去的色层得以更充分地透现,也进一步加大了画中光的份量。上述特点完整地反映在了次年作品《看见山》中,这也是夏禹个人风格臻于成熟的代表。

随着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一代新鲜而时髦的“新青年”应运而生,他们进行繁重的脑力劳动,也会在工作之余寻找休闲方式打发时光。夏禹的目光总是饶有趣味地打量这一切,好奇这些未来主角们如何生活,如何经历阶段性的变化,如何折射整个社会的趋势和潮流。画家并不锐化意识形态、现代化进程或消费主义的批判,而是聚焦于“时代中人”,如一则光阴的故事,记录生活日常中的即逝的瞬间。其所绘的内容,记录下这个时代中一个个典型性瞬间,也反映了这个时代中我们的心理需求。

Lot 333
夏禹(b.1981)
游泳
2017 年
布面 坦培拉
210×250 cm.
发表
《夏禹 果园》,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7年,第56页至第57页
《夏禹:浮光与沉璧》,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23年,第263页
展出
“夏禹:果园”,2017年12月9日至2018年1月20日,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RMB: 450,000-650,000

《游泳》首展于夏禹2017年的个展“果园”,描绘的是俯视某泳池的场景,水的波纹、水中的人体与坦培拉的块面巧妙地融为一体。在色彩处理上,夏禹有着见素抱朴的士人意趣,雅致的青绿调子,似有接续唐宋经典,也是画家早期十分偏爱的如玉璧般的色泽。

夏禹背离了透视空间,在画中拼贴、叠加了几个深绿色块,一方面打破了画面的整体感,另一方面这一抽象化的形式错构,将我们的目光从现实中抽离出来,形成了一种具有干扰性的视觉张力,还原了在岸边观看水中之人的真实印象。水面之上人物肢体拥有雕塑般的凝滞、稳固和厚重,与水中光影的朦胧、清淡、通透,以及被虚化为光带的岸沿,三者构成了一种视觉上的反差,又同时融为一体。人、物与背景来回穿插,在诉诸平面性的同时,开启了多重交织的时空维度,展现了一种举重若轻的美学。

Lot 110
高瑀 (b.1981)
爱的风景
2003 年
布面 丙烯
120×140 cm.
RMB: 300,000-500,000

作为“卡通一代”的代表艺术家,高瑀的作品以超现实卡通“熊猫”形象系列作品为艺术界所熟知,备受市场关注。其作品画面简洁明了,色彩纯净明朗,有着川派画家活泼、艳丽的风格,同时又有着黑色幽默的味道。但与惯常所熟悉的日系卡通截然不同,高瑀作品有着浓郁的中国元素,展现了中国年轻一代对过往经典的解构和调侃。

高瑀笔下的熊猫形象,是敢于冒险、追求自由的年轻一代的化身,同时承载了艺术家个人对固有价值体系的反抗精神,这种对时代社会的隐含思索与怀疑在视觉化风格的外衣下使得高瑀的绘画囊括了更多的容量,而绝非停留在卡通图像的浅层描绘中。

Lot 112
陈可 (b.1978)
迪耶戈的房间
2013 年
布面 油画
100×100 cm.
发表
《一个女人》,新星出版社,北京,2016年,第88页至第89页
RMB: 400,000-600,000

Lot 113
陈可 (b.1978)
小 E·帽子
2005 年
布面 油画
100.5×100 cm.
发表
《和你在一起永远不孤单》,2012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北京,图版
RMB: 300,000-400,000

Lot 115
欧阳春(b.1974)

2002 年 
布面 油画 
150×190 cm.
发表
《孩童》,今日美术馆出版社,香港,2012年,第86页至第87页
RMB: 300,000-500,000

Lot 118
唐永祥 (b.1977)
有红色和蓝色,中间是耍杂技的两人
2014 年
布面 油画 
130×180 cm. 
发表 
《唐永祥 2009-2017》,魔金石空间,北京,2018年,第83页
展出
“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2014年9月25日至29日,西岸艺术中心,上海
“以‘仚’字立堂:拾年者”,2021年8月28日至9月28日,仚东堂,北京
“一条大河”,2022年8月27日至10月23日,仚东堂,郑州
RMB: 500,000-700,000

创作于2014年《有红色和蓝色,中间是耍杂技的两人》是唐永祥个人方法论的典型代表。艺术家从一场杂技演出的照片出发,先在画布上完整复制图像,后用颜料反复覆盖原始场景,最终只留下被抽离出原本语境的两位演员,身体在强光之下散发出如石膏般的冷光,仿佛变成一尊雕塑。而两人头顶未被覆盖的道具,有着锈蚀的斑驳感,如同考古断层般揭露着创作的时间性。画面因为人物姿态被切分为4个“对称”的正负形空间,填充于其中的5种色彩由浅至深,象征了画面情绪和层次的递进。

唐永祥在以反复的覆盖,透过正负形二者之间的相互穿插、牵扯、分隔与错置,意图探触一种繁复的、不确定的空间话语和叙事维度。在从底层到表皮的渗透过程中,作品的“视觉性”与“可见性”之间产生了偏差,所有隐而不见之物埋藏在画面深沉的褶皱中,难以被语词还原,但又真实在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