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往往被视为艺术家的另一件作品。这里是艺术家产出的终端,更是思想生发的鲜活场域,艺术家的性格、格调和气质决定着画板、颜料到家具的摆放,工作室的空间与环境氛围又反过来影响艺术家的创作。在此探访那些顶级艺术家的工作室,看看那些伟大艺术品最初诞生的地方。
1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
逝世52年后,毕加索仍然是世界上最“畅销”以及话题度、传播度最高的艺术家。他漫长而高产的艺术生涯中,很少在一座城市安定下来——每个住处和工作室都是新的灵感来源,几乎对应着一个特定的创作时期和创作风格。
毕加索在洗濯船的画室,巴黎毕加索博物馆
© Lee Miller Archives, England 2019
毕加索在巴黎大奥古斯丁路7号的工作室内
从立体主义的诞生地、位于巴黎蒙马特高地的洗濯船到见证其创作大量雕塑作品的布瓦日鲁别墅;在法国被占领期间的居所巴黎大奥古斯丁路7号,毕加索在这里创作长达19年,著名的反战作品《格尔尼卡》即诞生于此;再到地中海沿岸的昂蒂布、瓦洛里、戛纳……每个住处都是他不同人生阶段的标记,每处工作室也伴随着艺术创作的关键转折点。
1956年毕加索在加利福尼亚别墅。
Arnold Newman/Getty Images
1948 年,巴勃罗·毕加索和马克·夏加尔在法国瓦洛里的马杜拉陶瓷工作室。照片:Reporters Associes/Gamma Features via Getty Images。
据悉,毕加索的陶瓷工作室将作为博物馆在2027年重新开放。这间位于法国瓦洛里的马杜拉陶艺工作室由法国著名陶艺家苏珊娜和她的丈夫于1938年创立。多年来,这里一直是毕加索、马蒂斯和马克·夏加尔等20世纪大师伟大创意的诞生地。
2
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
大卫·霍克尼是英国国宝级艺术家,他最出名的作品当属1972年的《艺术家肖像(泳池与两个人像)》,这幅画于2018年在纽约拍卖会上以9030万美元成交,打破当时在世艺术家作品的最高拍卖价纪录。
年轻的大卫·霍克尼在画室
大卫·霍克尼,《艺术家肖像:泳池边的两个人》,1972
大卫·霍克尼在工作室,1978
在洛杉矶泳池的阳光,1982年4月13日,宝丽来拼贴
彼时霍克尼从英国搬到了美国西海岸,他沉浸在现代主义建筑的柔和色彩、湛蓝的天空和似乎永无止境的鸡尾酒时光之中,在工作室创作了很多与泳池相关的作品和肖像作品,每一幅都带有加州特有的躁动与风情。
大卫·霍克尼,《霍克尼工作室#2》, 2014
© David Hockney Photograph: Richard Schmidt
2021年,大卫·霍克尼在诺曼底的工作室。
每当没有艺术灵感的时候,换一个工作环境和创作方式总能帮到霍克尼。他在约克郡、巴黎、洛杉矶、伦敦等地都有工作室。2004年,他重返成长地约克郡,驻足十余载,将画笔投向童年那片熟悉而永恒的风景;2023年则回到伦敦,2024年搬去了法国北部的诺曼底。在过去70年的艺术生涯中,这些地方的人和风景被他凝固在画面之上,成为流传于20世纪和21世纪的经典图像,正在巴黎路易威登基金会的回顾展“大卫·霍克尼 25”上展出。
3
艾格尼丝·马丁(Agnes Martin)
艾格尼丝·马丁30岁时才决定要成为一名艺术家。她在读书时期偶然听到日本禅宗大师铃木清顺的演讲,从此痴迷于东方哲学,也使得她的作品流露出强烈的禅宗气质,内心的平静和自身的克制力都展现在了画布之上。
艾格尼丝·马丁在新墨西哥州的自建工作室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西方极简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开始兴起的时代,决定终生从事艺术后,马丁把工作室搬到了曼哈顿下城区的阁楼里,在那里结识了年轻一代的贾斯珀·琼斯、埃尔斯沃思·凯利和罗伯特·劳森伯格等,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纽约艺术圈里,她获得了一席之地,并被认为是抽象表现主义和极简主义的新潮流的关键人物。
艾格尼丝·马丁在新墨西哥州陶斯工作室
1967年,马丁离开了纽约,在为期18个月的旅行之后定居在荒凉的新墨西哥州的陶斯小城,用了7年的时间盖自己设计的房子。在佩斯画廊成为她的终身经销商后,马丁搬到了加利斯特奥,广阔的旱地景观为她提供了远离都市喧嚣的宁静空间,这种孤寂与空旷感促使她将内心的平和与自然秩序融入作品中,最终成就了她标志性的极简美学。
4
让-米歇尔·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
年少成名,经历短暂却辉煌的一生,让-米歇尔·巴斯奎特就是这样的天才。无论是西方还是亚洲,巴斯奎特都是艺术市场上最赚钱的艺术家之一。八十年代他以黑人及街头艺术家双重边缘身份进入美国主流艺术圈,打破社会中白人至上的精英主义的幕墙。
让·米歇尔·巴斯奎特在工作室作画中,1984
曾广智(1950-1990),《让-米歇尔·巴斯奎特在大琼斯街的工作室,纽约,1987》。©曾筱竹舞蹈计划公司(纽约)。图片由曾筱竹舞蹈计划公司(纽约)提供。
在1970年代,巴斯奎特来到纽约曼哈顿下东区,他居无定所,常常住在朋友家的地板上。1980年纽约时代广场的展览⼀举成名后,巴斯奎特毛遂自荐与安迪沃霍尔相识,并入住了沃霍尔公寓——这是一套拥有挑高天花板和多个天窗的开放式阁楼空间,见证了巴斯奎特的挣扎与探索,以及他如何将街头文化与艺术世界结合起来。
5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使用简单的自然元素(光、颜色、水和运动)来创作改变观众的感官知觉,并激发人们对于环境、天气、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社会议题的关注。
埃利亚松在冰岛雷克雅未克的工作室外景
冰岛被埃利亚松视为第二故乡,即使在功成名就之后,他仍保持着每年回到冰岛小住的习惯。他的作品深受冰岛自然环境的启发,这里的星辰、极光和无尽漫长的黑夜是他创作灵感的底色。
在雷克雅未克港口偏远半岛上的The Marshall House内,三至四层设有埃利亚松的工作室。这栋建筑前身是建于1948年的鱼类加工厂,改造后主要功能已转变为作品展示空间,面向公众开放参观。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柏林工作室鸟瞰动图 © Olafur Eliasson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柏林工作室内景
埃利亚松在德国柏林工作室是他日常工作的地方,这一工作室在1995年成立,犹如一个高科技实验室,工作室近百名成员的研究背景也十分丰富,从专业技师、建筑师到艺术史学家乃至于厨师等,他们与埃利亚松共同进行实验、开发、创作艺术作品和展览,并通过数字与出版等渠道纪录和传播其作品。
6
安妮·莫里斯(Annie Morris)
英国当代女性艺术家安妮·莫里斯的代表作"堆叠"雕塑系列,诞生于其痛失爱子的创伤经历。这些作品通过看似违背物理法则的平衡结构,艺术化地诠释了苦难中迸发的生命韧性与创造能量。
莫里斯没有严格定义“堆叠”系列的类型和流派,球体表面犹如绘画载体般的肌理处理,使其兼具立体造型与平面绘画的双重特质:其简洁的形态语言既带有极简主义的美学特征,又超越了单纯强调“物性”的艺术范式。
©安妮·莫里斯工作室摄影来自: Christie's Magazine
安妮·莫里斯工作室内景
莫里斯的工作室位于东伦敦,前身是一个废弃的玩具工厂,她在2010年租下了这里。如今,莫里斯的作品不再是疗愈的工具,那些生命中无法获得的、永不复返的人或物,都被转化成了积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