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游移——西安青年当代艺术展”是西安美术馆十五周年馆庆的系列展览之一。自建馆以来,西安美术馆举办过多次青年艺术家主题展览,包括第二届和第三届的发生展、西安当代青年水墨展、西安当代青年油画展等等,尤其是延续了十年的“青年艺术家计划”,为青年艺术家搭建展示与交流的平台,成为了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品牌。
此次展览聚焦于青年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和思考,他们的年龄跨度在20至45岁之间,有些是专职艺术家,有些在高校任教,也有些刚刚毕业。他们的创作形式多样且富有实验性,为观众提供了一次视觉和思维的盛宴。展览一共呈现了62位艺术家,70余件作品,可以说是西安最具规模与多样性的青年艺术家展览。
“今日游移——西安青年当代艺术展”
展览现场
面对这些复杂多样的艺术现象,两位策展人把研究重心锁定在西安美术馆的历史上,并以此为着眼点,展开对此次青年艺术展的策划。展览汇集西安美术馆十五年来合作过的青年艺术家,依据他们的年龄建立起论述的轴线。最早一批参加西安美术馆展览的青年艺术家,此次被划入到“昨日发生”单元;近几年参加“西安美术馆青年艺术家计划”的艺术家,则被划入“正在发生”单元,他们都受益于这个项目而在馆内举办过个人展览。
“今日游移——西安青年当代艺术展”
展览现场
除此之外,策展人还将展览的研究视角扩展至西安这一“地理-文化”空间,以期更客观有效地反映出西安当代艺术的现况。通过对当代艺术生态的观察,最终选定了艺术家名单,收入“持续发生”单元。
因此,“今日游移——西安青年当代艺术展”不仅是西安美术馆青年艺术家项目与成果的汇总,也通过这些“青年状态”的艺术家及其作品,以及始终处于不确定、不断实验、转化与重构的“游移”状态,描绘出了西安当代艺术的历史脉络。
“今日游移——西安青年当代艺术展”
展览现场
其中,数量最多的展品仍是绘画,这反映出学院的惯性与艺术市场的倾向。但是艺术家们并不甘于传统,而将绘画当成实验场,他们的实践包括了对于表现主义式的绘画性的探索、绘画材料的开拓乃至造型画布的实践、以及绘画与摄影经验、绘画与物件、绘画与日常经验之间的关系等,呈现出当代艺术脉络下绘画方法论的多样性尝试。
“今日游移——西安青年当代艺术展”
展览现场
另外有些艺术家专注于影像的讨论,涉及的课题包括纪实影像、置景摄影、影像的叙事性课题、以及影像作为行为或概念的文献等课题。
“今日游移——西安青年当代艺术展”
展览现场
还有些艺术家热衷材料的探索与物件的运用,包括对于现成物的挪用、对于空间的介入等型态的作品。此外,随着数字技术的应用,虚拟实境、AI生成等技术也成为艺术家的创作工具。还有些艺术家则致力于关系美学的实践,将创作重心投入人类学式的田野调察与互动关系中。这些艺术案例反映出西安最前沿的艺术思潮,而深具研究价值。
“今日游移——西安青年当代艺术展”
展览现场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拥有三千一百余年的厚重历史与丰富的文物,这些历史遗产也成为了西安的名片。然而古都风韵只是西安的一个面向,另一面则是艺术家积极创新的实践。西安美术馆在“继承传统,立足当代”的理念下,持续支持青年当代艺术家,为西安不断注入新的艺术活力,共同谱写下个百年的历史。为此,我们采访了西安美术馆馆长与本次展览的两位策展人,通过他们的深度讨论,探究西安青年当代艺术创作的历史与前景。
杨超
西安美术馆馆长
为什么西安美术馆持续重视青年艺术家的发展
自2009年开馆以来,西安美术馆举办过很多青年艺术家展览,包括第二届和第三届的发生展、西安当代青年水墨展、西安当代青年油画展等等,尤其是“青年艺术家计划”,已经持续了十年,成为了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品牌。为了更好地为青年艺术家提供展示的平台,我们还专门设置了一个展厅呈现他们的作品和思考,这在全国范围的美术馆中都是比较少见的。
青年艺术家是一座城市、区域艺术群体发展的未来。对西安来说,青年艺术家的发展影响着西安未来艺术发展的方向和高度。
“今日游移——西安青年当代艺术展”
展览现场
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西安出现了几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比如西部电影,中国电影真正走向世界是从西影走出去的;比如西部文学,以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为代表,西安存在很大的一个作家群体,引领了中国文学的方向;比如以赵季平为代表的西部音乐,以及80、90年代西安的西部摇滚,出现了郑钧、张楚、许巍等摇滚领军人物。还有陕西的纪实摄影,打破了传统摄影的理念,以关注当时社会的生活状态为出发点,在中国摄影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今日游移——西安青年当代艺术展”
展览现场
这些文化现象发生在80年代的西安,我认为是一种文化的自觉和启蒙,也是文化的革命。在美术界中,普遍认为陕西艺术在改革开放四十年间,没有出现有代表性的当代艺术群体和一流的当代艺术家,是由于历史包袱比较沉重,事实上,我对这个观点是不赞成的。根基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传统艺术并不是创新的障碍,反而是汲取历史资源和养分的沃土。
2009年,西安美术馆开馆的时候,一个现象引发了我们的关注——1981年,西安也曾经出现一个现代艺术展“1981——西安现代艺术展”。这个展览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当时的参展艺术家,也就是50年代出生的那批人,在当时都是年轻人。所以,西安美术馆在开馆之初,就非常重视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和发展。这也是我们将此次展览“今日游移——西安青年当代艺术展”纳入十五周年系列活动的主要原因。
我经常会去参观青年艺术家的工作室,深知他们的发展困难,所以对于青年艺术家的支持,美术馆会涉及几个非常具体的工作。首先是通过展览将他们推向更大的舞台;第二,影响并推动市场收藏青年艺术家的作品,鼓励藏家关注青年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其三,培养西安的青年策展人。通过这些工作,逐步建立由艺术家、策展人、收藏家、画廊、研究者等共同构成的良好的西安当代艺术生态。
杨西
“今日游移——西安青年当代艺术展” 策展人
“今日游移”的三个“发生”代表着什么?
我们是以西安美术馆自建馆以来的展览史为参照,而展开的此次展览“今日游移”的策展。在这个大的背景下,我们梳理出两条比较清晰的线索:
第一,强调对在西安生活的青年艺术家生态的调研;
第二,自西安美术馆建馆以来举办的“发生”系列展览与“青年艺术家计划”是西安当代艺术史书写不可回避的展览项目,所以此次展览考虑的是围绕西安美术馆十五年来推出的关于青年艺术家的展览而进行延展。
这两条线索相互交错,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今日游移”这个艺术现场。
“今日游移——西安青年当代艺术展”
展览现场
“今日游移”贯穿着对时间流逝的敏锐反思:“游移”既是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体现,也是地方文化与“全球艺术”之间碰撞与调适的结果。它隐喻了当代艺术在西安这一特定历史脉络中的流动性、跨越性与延续性。在参展艺术家的选择上,我们首先以年龄为线索,选择了四十五岁以下的青年艺术家参展。
展览分为三个单元:“昨日发生”“正在发生”与“持续发生”。
“昨日”代表了一种回溯。在“昨日发生”这个单元中,也囊括了一些早期活跃在西安青年艺术群体中的艺术家(年龄不超过45岁),他们有些已经离开西安去了北京、重庆等地发展,但是我们以相聚的名义把他们的作品重新带回到今天的现场。
“今日游移——西安青年当代艺术展”
展览现场
第二单元是“正在发生”,强调的是与当下生活密不可分的艺术创作。这其中与西安美术馆行之有年的“青年艺术家计划”有关,也与美术馆对青年艺术家作品的收藏计划紧密相关。所以,这一单元中,也包含了一些西安美术馆的青年艺术家馆藏作品。
“今日游移——西安青年当代艺术展”
展览现场
第三个单元“持续发生”的包容性更强,既有参加过西安美术馆展览的,比如“城墙之外——西安当代艺术展”等等;也包含了一些我们策展团队长期关注的,对艺术创作持有执着态度的青年艺术家。他们与西安美术馆持续深耕当代艺术的状态相吻合。
“今日游移——西安青年当代艺术展”
展览现场
杨墨白
“今日游移——西安青年当代艺术展” 策展人
策展人与青年艺术家的合作,不局限于展览的呈现
作为西安美术馆十五周年馆庆的系列展览之一,“今日游移”可以说是对过去十多年间,西安美术馆所做的青年艺家术项目的一个总结。
许多艺术家的作品在十多年前就在西安美术馆展出过,随着创作的持续发展,有些艺术家的创作已有了明显的转型,而通过这次展览,将他们再次集结在一起也就别具意义。
“今日游移——西安青年当代艺术展”
展览现场
这次展览的三个单元中,艺术家的风格非常多元化,所以我们很难通过风格进行划分或定位,而更多的是通过不同年龄段,呈现艺术家在不同时期是如何参与到西安当代艺术史的书写中。
同时,我们也很注重作品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比如不同材料、风格、语言、媒介的作品,我们在策展时都会考虑,以此为大家呈现当代青年艺术家富有创造力和先锋性的各种尝试。
“今日游移——西安青年当代艺术展”
展览现场
我认为,青年艺术家展览的策展工作应该涉及更广的范围。我作为青年策展人,日常工作中与青年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很多,所以,我会更积极地为他们推荐展览机会;另外,我们也会考虑通过公益项目、公教项目等更多样化的活动,对青年艺术家进行更广泛的推广。在我看来,这些与公众互动的项目,对于策展人和艺术家来说,如同共同创作一般。通过对青年艺术家的支持,我很期待看到更多未见过的、更有活力、更有想象力、更有趣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