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做景观天|探索与梳理中国20年来的“影像”天

来源:99艺术网成都站 2015-12-08
2015年12月4日,以西安美术学院影视动画系摄影专业成立20周年为契机,由西安美术学院和西安美术馆联合主办的“做景观天:首届西安当代影像艺术文献展”在西安美术馆开幕。展览共展出67位艺术家的摄影、装置及录像作品,以4个板块(“中国当代摄影贰拾年主题展”、“来自美术学院的当代摄影邀请展”、“西安美术学院摄影专业贰拾年回顾展”和图文访谈书《焦点:底片下的追梦人》)去梳理和探讨了西安美院摄影专业及中国当代摄影20年的发展及变迁。

展览总策划人  史纲 

此次展览由西安美术学院影视动画系主任史纲统筹完成,在接受采访时,他谈到:“主办方计划该展览以后能以三年一届的形式呈现,通过策展人邀请制度,在一定时间的沉淀与发酵后,定期回溯中国当代影像艺术的发展历程,进行学术梳理,提出核心观念与艺术判断,为中国当代社会勾勒出一个影像版的 历史档案。这个展览虽然是四个展块,但它们之间是相连的:先以主线的方式去呈现中国近20年来影像变化的过程,再从中去梳理和讨论20年中整个学院摄影教育的改变;这样三维式的构建出了‘中国当代面貌’、‘美术院校相关专业的老师’、‘摄影专业的个案’的系统体系。”

 
据本次策展人董介绍,此次展览以“做景观天”为主题,是基于影像在时代演变中的缘由:“从我的角度来说,早期传统概念的摄影比较偏向于纪实和记录的,那些所谓的决定性瞬间其实都是社会的描摹和写照;而当代艺术的影像,是当代艺术家介入到了摄影,通过这个媒介对当代人文思潮进行表达,摄影对于当代艺术家来说已不再是简单的还原和记录,其中“做”的体验更为深刻。而传统摄影在对于“景”时,更多的是去表现风景,而如今在当代影像艺术家眼中,“景”更多的是一种“社会景观”,一种以艺术家身份面对社会的态度,原来可能是被动的接受,而现在则是主动的判断和制作。”
 
开幕式现场嘉宾合影
 
摄影对于西安来讲有着长远的渊源和情感。早期,中国第五代导演与陕西摄影群体就以影像为媒介,用自觉自省的精神去探讨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对社会境遇与个体命运提出自己的判断与观点,参与到国内外的重要艺术展览与活动中。但那时的影像大多只属于电影人的一种表现手法,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当独立艺术家拿起相机,相机的功能便逐步脱离了以往记录和写实的范畴,它变为一种新型的创作材质参与到了艺术家内心表达的需求中,去完成艺术家的所思所想。此次“中国当代摄影贰拾年主题展”便是对这个演变过程最好的诠释:参展的艺术家不仅涵盖了中国当代影像重要的实践者,从当代影像艺术明星王庆松到张大力等;他们都以自己对影像的判断与实验体现着对当下全球化语境下社会与个体关系、历史与情境关系的思考和呈现,虽然不能全面的涵盖和代表中国当代摄影的全貌,但至少给观者提示了某种较为具体的可能与方向。

 
 
在王庆松看来,随着时间的发展,影像在展览中的配额已经远远超过了别的媒介,像是在双年展等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展览中,影像也是最为重要的板块之一。这种范围的变化是基于摄影的投射范围来说的,与其它媒介相比,影像更接地气,更具有温度感,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影像在生活中进行一种体验和感知的书写。

 
在国内美院高校教育中,摄影专业已走过30年的历程,其在学院中的专业“位置”也渐渐从“偏门”迈向了“主流”板块,“来自美术学院的当代摄影邀请展”、“西安美术学院摄影专业贰拾年回顾展”便以此为出发点,结合当下学院教师和学生的影像作品在呈现这几十年发展变化,探索其专业化的同时,更多的为中国摄影高等教育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而缪晓春与王川便是此板块中的佼佼者。同是央美老师的二人,用自己的方式为理解何为摄影打开了不同的面向,缪晓春的作品包括了平面摄影与三维动画作品。尤其是他运用三维动画技术与丰厚的艺术传统所展开的对话,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面目,独步于国际艺术界的前列。而王川的作品,将传统银盐摄影与数码摄影的关系以一种富于哲学思辩的方式加以探究,作品更具有一种影像哲学的气象与意味。


 
对此,王川谈到:“我们身处一个影像发展得令人目不暇接、图像在人们的视觉生活中充塞泛滥的时代。新技术新介质层出不穷,新观念新问题接踵而至。面对所有这些内容和课题,院校教育首当其冲。就国内而言,在筹建、增设摄影专业的同时,所有的院校都重新共同面对的问题只有一个:在新的背景和语境下,根据各自的实际条件重新定义自己的教学理念、明确教学方向、优化教学手段。院校的支持比其他协会组织的创建来得实际,摄影的发展需要持续的关注和努力,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进行考察。因此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有了另一个困难,就是在加强与社会和行业的衔接和与整个影像界乃至社会的浮躁相抗衡之间作出平衡。”

 
展览的第四板块以《焦点:底片下的追梦人》图文访谈书呈现;通过对西安美术学院摄影专业曾经培养出来而现如今活跃在各个领域的追梦者们的访谈,以个人和群像式的方式建构这个专业的历史,来具体探讨西安美院摄影专业的内部文脉。
 

展览策展人之一谢爱军对于西美摄影专业20周年的历程感叹到:“这20年以来无论是艺术、摄影、社会都在发生着变化。摄影从当年传统的、颗粒的、胶片的到 现在像素的数字摄影是一个巨大的跨越。我们的成长是和中国当代艺术、当代摄影同步成长起来的,而我们的大学教育也应是最具实验性、并走在每个行业最前端。 毫不夸张的说,西安美术学院摄影专业在国内摄影教育中是最领先的之一。”
 
 
作为展览主办方之一的西安美术馆,馆长杨超在谈到此次展览联合主办的缘由时说到:“联合主办是基于西安美术学院影视动漫系是西安美院最前沿、最当代的,也是最具国际视野的专业。其表现的强势也主要体现在它对当代艺术的理解用影像来关注当下的世界和记录历史。大学本来就是一个汇聚多元思想的地方,学生选择自由的吸收,这与西安美术馆发展方向相符合。西安传统文化比较发达,西安美院的传统方面也很强,但也并不代表这座城市当代文化的东西会有所缺失和滞后。而对于西安美术馆来说,也是不排斥任何艺术形式,我们会更积极的推动那些有创新性的,和时代共进的艺术。”
 
 
翌日,参展艺术家及嘉宾以圆桌论坛形式,以“1995年之后的中国当代摄影走向”、“美术学院的摄影价值”、“贰拾不悔:潜在的共同体”为主题进行了三场学术研讨会:
 
在前两主题论坛中,艺术家和嘉宾不仅探讨了中国当代摄影年代阶段中的特性、摄影家与影像艺术家之间的差异和关系转变的缘由、摄影语言的专业技术是否会被新技术消减等摄影热议话题,更围绕摄影专业的招生需求及工作室的建设制度是该依学术方式还是艺术家带领方式等内容展开讨论……
 
而在最后主题——“贰拾不悔:潜在的共同体”中,主办方邀请到了以往毕业于西美摄影专业的各界学子。如今,他们所涉及的工作虽已脱离专业摄影,踏入了图片编辑、事实记者、机构老师、电影制作等领域;但学院时期所积累的摄影知识和态度,都对他们如今的人生历程有着重要影响:
 
98年毕业与西美摄影专业的单增辉在毕业后一直做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对他来说摄影是一种语言,教会他表述和观察世界;他即使半个月不按一下快门,也始终会带着相机;因为拍摄对于他来说没有任何目的,他只是通过这种方式去代替口语中的语言。无论是摄影、语言、艺术还是新闻,在他眼中没有本质的区别,他看到的更多是人的本质,这种关注人和社会的思维方式是摄影所带给他的,此前是、此时此后亦是……”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到本月15号,有兴趣的朋友可前往西安美术馆(1、2、3展厅)进行参观。

展览作品赏析:
 

王庆松  大败战场Debacle,180x300cm,2009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