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预告 | 邹建平深圳作品展“彼方”将于7月26日隆重开幕
展览地点 | 深圳南山区侨城东路99号深南电路大厦1楼107西里艺术空间
展览日期丨2025年7月26日至2025年8月10日
邹建平——负重前行的“精神苦旅者”
文/何玲
邹建平老师与我父母同龄,在我2012年第一本出版的个人画册《一针见炫》中,邹老师给我撰文:“鸟人邻居”,开篇便提到我与他曾两次邻居的巧合。分别是2007年在北京望京花家地北里与2011至2018年在长沙浏阳河艺术园工作室。时至今日,我们又不约而同的在同一个小区安家,成了永远走不散的邻居,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缘分与际遇吧,邹老师也成为我人生成长与艺术历程中重要的领路人与见证者之一。心更随着绵长的岁月和咫尺的距离越走越近,我们的相处模式也如半个家人,我便亲呢的、习惯地称他为“老邹”。对于老邹,我自认为是懂他的,对于他的艺术也还算熟悉,毕竟有着近二十年的耳濡目染。其实想写老邹起心动念以久,但可能是太过熟悉的缘故,反而每次都不知从哪里下笔,总觉得对一个如此饱满、如此丰富、如此旺盛的生命个体而言,什么样的语言与评述都是空洞与乏味的,只能片面的泛泛而谈而已。近日,奉命于为他即将在深圳的个展写点什么,虽有惶恐、但也只能是恭敬不如从命了。
邹建平是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湘籍艺术家,这一点,过去的历史早有评判。其艺术创作跨越水墨、油画、装置、行为等多种媒介。他的艺术特点鲜明,融合了深厚的本土文化底蕴,强烈的批判意识与大胆的形式探索,我想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我佛:克孜尔印迹之八》150×200cm 2021年 综合材料
一、湖湘文化的当代诠释者
邹建平的艺术深根于“湘楚文化”的土壤。他深受楚地巫觋文化、神话传说、民间艺术(如傩戏、剪纸)以及湖南地域特有的历史人文精神的滋养,但又赋予其现代性表达。作品中常出现具有楚文化象征意味的符号、图像和神秘氛围,将远古的图腾、神秘主义气息与现代人的精神困境相结合,展现出一种野性、浪漫、充满生命张力的地域美学特质。惯用传统符号转化为对生命轮回、精神信仰的追问,既有地域特色又具普世关怀。深耕地域,但议题往往超越地域。
《柏孜克鲁克的刻痕》,布面综合材料,184 × 160 cm,2021年
二、多重身份的艺术实践者
艺术家身份的他是中国“实验水墨”运动的重要代表和推动者之一。他的作品打破传统水墨的文人画框架,大胆突破传统水墨画的笔墨程式、构图法则和审美趣味。将表现主义、象征主义与东方神秘主义结合。作品往往色彩浓烈、构图饱满甚至“密不透风”,笔触奔放有力,形成极具张力和压迫感的视觉效果,颠覆了传统水墨的淡雅空灵。他的创作核心是处理“传统水墨语言与当代观念表达”之间的沟壑。他并非抛弃传统,而是将传统符号、精神资源置于当代语境中进行解构、重组和再造。
《我佛:花瓣雨》,布面综合材料,80 × 60 cm,2023年
作品中常可见到传统文人画元素、民间图像与极具时代感的都市符号、流行文化碎片并置、冲突、交融,形成一种独特的历史纵深感和文化复杂性,体现了艺术家对文化身份和传统如何在当下存续的深刻思考。在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与融合中获得新生。主题涉及宗教(如佛教)、生命、都市异化等。水墨之外、常综合运用拼贴、拓印、肌理制作、金银箔等手法,极大地丰富了水墨语言的表现力,拓展了材料语言的边界。甚至在油画、装置各种综合材料中肆意妄为。作为画家身份的老邹是一位不折不挠的水墨“叛图”。
《我佛:克孜尔印迹之七》,布面综合材料,150 × 200 cm,2021年
2000年前后的创作常直面“现代性困境”,如都市膨胀中的精神荒芜、消费主义对人性的侵蚀等。画面常呈现撕裂、挣扎的意象,隐喻社会转型中的阵痛。他敏锐地捕捉并深刻反思中国社会急速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以《都市人格》等系列为代表,用夸张、变形、荒诞甚至带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手法,描绘都市人群的欲望、焦虑、异化、身份迷失和精神困境,对物质崇拜、文化断裂等进行辛辣的讽刺和深刻的揭示。
除此,邹老师也是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的艺术教育者与社会参与者,作为湖南美术出版社原副社长(1990年代),编辑出版过大量艺术书籍,推动了中国当代艺术理论建设。“85新潮”时期、特别是在1988年接任《画家》丛刊主编之后,以“践行者”、“组织者”、“推动者”的多层身份对当时的“新艺术”起到了极大的推介作用。在推动湖南当代艺术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大花瓶·No.15》100cmx80cm 2023年 综合材料
三、负重前行的精神苦旅者
除了强烈的社会批判,邹建平的作品也常常弥漫着一种“神秘主义气息”和对“精神性”的探索。这源于他对楚巫文化、道家思想的汲取,以及对社会现实背后深层精神危机的关注。部分作品呈现出对灵魂、信仰、宇宙等终极命题的追问。 如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代表作《神圣家族》系列中,在保留佛教造像的庄重感同时又摒弃宗教说教,强调文化传承与多元价值的并存。近年作品中反复出现的“骷髅”形象并非渲染死亡,而是对生命本质的揭示,呼吁超越物质的精神救赎。
60岁花甲之后,老邹从长沙出发往西部采风。行走在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敦煌、龟兹与遥远的古格等地,试图在尘封的土壤里找到东西方文明的密码。从城市奔袭大漠,从荒野回归生活,邹建平寻找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将西域文化和大漠泥沙融入自己的创作中,在他的创作中,万物都是意义重构的札记。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再次构建了一个充满神秘与神圣的世界。混杂着各种浓郁色彩的泥沙在他的作品中是西域的魂魄,也是历史的尘埃,更是东方的肉身再塑。
《蓝色手印》,布面综合材料,200 × 200 cm,2021年
此次展出的50余件新作,展示出他历经大漠归旅的沉思,深刻地反映了他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中对土地、生命及文明的思考与探索。
时至今日,古稀之年的邹老师依然是他整个大家族的顶梁柱、他敢作敢当、担当如峰。对身边落难的朋友不计回报、义气相挺。对身边的年轻人“古松引翠,老手携新”。长期来,他撰写艺术批评,筹划了大量展事,仍然活跃于艺术界与学术前沿。旺盛的生命力如同一位永不歇停的战士,更似一位在度己度人中负重前行的“精神苦旅者”。
借用批评家杨卫的话:“邹建平——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不可能缺的湖南人”,我想、我隔壁的“老邹”能成为在湖南乃至中国当代艺术生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人物——邹建平,离不开他深厚的文化根基,先锋的实验精神,强烈的批判意识,当仁不让的责任与道义之心。
祝愿邹建平老师艺事常青,“老邹”永不老!
(何玲:湖南美术馆策划部主任、湖南省油画学会副主席)
《大花瓶·No.15》100cmx80cm 2023年 综合材料
邹建平,1955年出生湖南,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修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湖南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云冈研究院艺术顾问,工作生活在长沙。邹建平是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推手和艺术家,他从事艺术工作近50年,他是一个集出版与创作,跨界与复合的多重性的当代艺术家。
主要展览:1990年,中国现代艺术展(美国亚太博物馆);1991年,现代文化和当代中国(莫斯科中央美术馆);1997年,中国艺术大展(上海图书馆);1998年,第十三届亚洲国际艺术展(吉隆坡国家美术馆);1998年,第一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深圳关山月美术馆);1999年,第十四届亚洲国际艺术展(日本福冈美术馆);1999年,世纪之门·1989年━━2000年中国艺术大展(成都现代美术馆);2000年,新中国画展(上海刘海粟美术馆);2000年,第二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深圳关山月美术馆);2001年,中国水墨实验二十年(广东美术馆);2022年,第十七届亚洲国际艺术展(韩国大田美术馆);2002年,第三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深圳关山月美术馆);2003年,BEAUTIJUF DESIRE艺术展(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曼谷空间);2005年,正当代·盛世中国画提名展(中国美术馆);2006年, “当代视像”首届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北京中华世纪坛);2006年, “第五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深圳美术馆);2006年, “中国版本文脉当代”双年展(北京今日美术馆);2006年,中国当代艺术成都双年展(成都现代美术馆);2009年,上海新水墨艺术大展(上海多伦美术馆);2009年,两湖潮流——湖北·湖南当代艺术展(广东美术馆)……2024年,神性泥土:邹建平艺术作品展(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曼谷空间)等。
邹建平近期作品
《龟兹印迹之五》122×244cm 2022年 综合材料
《龟兹印迹之二》,手工纸木板综合材料,244 × 122 cm,2021年
《我佛:护法僧侣》200×200cm 2022年 综合材料
《红色手印》200×150cm 2021年 综合材料
《桃花讯》80cmx60cm 2023年 综合材料
《大花瓶·N013》120cmx100cm 2023年 综合材料
《晨曦》 80cmx60cm 2021年 综合材料
《封存·古格No.22》45cmx45cm 2022年 综合材料
《封存·托林寺2号》38cmx38cm 2020年 综合材料
《大鸟·祥云》 120cmx150cm 2021年 综合材料
《大鸟·飞向南方》120cmx150cm 2021年 综合材料
《太行金灯寺》90cmx73cm 2023年 综合材料
《东嘎皮央·最后的庄严》135cmx115cm 2022年 综合材料
《大鸟·红色诱惑》200cmx200cm 2021年 综合材料
《封存·迎请》35cmx30cm 2020年 综合材料
《封存·供养》35cmx30cm 2020年 综合材料
《封存·No37》38cmx28cm 2020年 综合材料
《封存·献曼达3号》35cmx30cm2020年 综合材料
《大花瓶·No3》80cmx60cm 2021年 综合材料
图文致谢:邹建平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