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杨时旸:艺术的野心----第五届宋庄艺术节笔记

来源:艺术导报 2009-09-02

  宋庄艺术节在成功举办四届之后,开始寻求更为广阔的空间与方向。与最初着眼自身、向内关注宋庄本身的艺术家群落、作品不同,宋庄艺术节已经演变成为一个与外界逐渐对接的多元平台。以庞大的结构和综合的形式,企图阐释与解读当代艺术与受众、创作者、批评者、特殊族群以及城市的关系。

 

  艺术与创作者

 

  艺术家群体作为当代艺术的第一主人似乎有着与作品本身同等重要的地位,他们没有选择在作品背后只通过作品发声,而越发以明星的姿态超越画布本身。当代艺术家作为个体,有着独立、探索、实验的特质,而作为群体,他们有着交流、沟通、从众的欲望。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艺术家群落”经历过十分暧昧的语义变迁。曾经,艺术家因身份与经济原因在城市边缘抱团取暖,他们企图突进城市核心,却因种种原因只能滞留于边缘,忍受驱逐与流浪的命运。时过境迁,艺术家在资本的协助之下,成功将自己的身份从盲流变为新贵。于是,“艺术家群落”开始被涂抹上时尚的色调。而曾经,以北京为核心的艺术家群落,也逐渐去中心化,而开始向其他城市扩散。艺术家不再将北京当做朝圣般的精神高地,于是,更多的城市开始涌现出“艺术家群落”和据点。他们或者以当地原本具有的学院资源为背景,例如四川;有的则甘愿以地缘的边缘作为“资本”,形成更为纯粹的艺术圈子,例如云南。

 

  在本届宋庄艺术节上,展览版块以“群落!群落!”作为重头,开始寻找和展示国内重要的艺术家群落。其中,来自云南的艺术家群体,多数为首次在北京大展亮相。相对于北京而言,云南以为着边陲与隔绝,而云南群落的艺术家中有很多确实来自山区。因远离北京、上海此类艺术市场的中心,云南的艺术家群体有着与艺术本身更为贴近的姿态。策展人毛迪以“界外山”的主题推介这些首次亮相省外的年轻艺术家。“简单直接的叙事方式和表现形式是云南最可贵的群体特征。”毛迪这样总结。在资本时代,这群“山里”的艺术家仍可将自己描述为“晒着23度的日光,抽着辣烟,喝着小酒”的莽汉,他们有着某种年轻化的不屑,“那谁谁谁卖了几个孔方,那谁谁谁被何殿堂收藏,与他们何干?”这是一种冷眼旁观的姿态,一股新血。

 

  与之相对,由著名批评家廖文策划的成都蓝顶艺术家群落则显得更为职业与严谨。作品囊括了绘画、装置、影像等当代艺术的绝大多数门类,参展艺术家超过百人。据著名川籍艺术家周春芽介绍,“由于参展艺术家太多,准备集体包下一整节车厢作为艺术专列。”

  在此之外,本届宋庄艺术节的“群落!群落!”单元还囊括了西安、厦门、青岛、沈阳、南昌甚至意大利普利亚大区的艺术家群体。

 

  艺术家群体以各地地缘和人文环境为背景,进行着第一无二的创作实验。本次展览是一次庞大的整合,将国内偏安各处的艺术家群落聚集宋庄,无论对于宋庄本身抑或其他群落,都是一次难得的互动。

 

  艺术与社会

 

  如果说“群落!群落!”的大型主题展览,是当代艺术对于艺术家本体的一次集体关照,那么隶属于艺术机构展览版块中的“无界-中韩艺术交流展”则是将当代艺术的触角伸向社会边缘族群的一次尝试。

 

  这个特殊的展览缘起于宋庄艺术促进会的会长洪峰、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陈喆与艺术家方力钧的一次侃大山。方力钧提出做一个特殊的展览,集中于那些在身体上有缺失的艺术家们,他们不仅有着同样优秀的表达,而且具有更加震撼的影响力。

 

  “无界”展览版块由长期关注聋人群体的纪录片导演苏青和米娜作为策展人邀请中韩两国有听力障碍的艺术家联合展览。由于两国艺术发展情形的差异,韩国以专门的聋人画家协会名义参展,艺术家大多为职业创作者,作品呈现多元情态。而中国聋人艺术家大多为非专业身份,在工作之外,用艺术的形式作为表达与沟通的手段之一。例如北京艺术家冯刚在作为园艺师的同时,利用游走于北京楼顶的经验以纪实摄影的方式呈现他眼中的城市。

 

  当代艺术作为媒介通常担任着传达、反射、批判、质疑、反思等等角色,而除此之外,艺术本身其实还有着修复内心、增进交流的治疗功能。不可否认,对于聋人群体,世界以纯粹的图像被建构起来,去除声音的环绕于干扰,他们眼中的图像成为了一种静默的客体,这样的认识呈现在艺术创作之中,一定与大多数人有异。

  “无界”的主题,则意味着突破“听力健全者”与“聋人”的界限,也突破当代艺术本身贵族化与社会化的界限,用艺术的方式让健全人与身体残缺者达成交流的可能,从而传达一种公平的社会关系。

 

  艺术与城市

 

  不可否认当代艺术的兴起与城市文化本身有着巨大的联系。在一个动荡、拥挤、错落、复杂、多样化共存的超级城市中,当代艺术才有其更为广阔的表达空间与灵感来源。

 

  在北京、上海此类超大城市的演变过程中,当代艺术与城市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互动关系。本届宋庄艺术节的青年策展人邀请展中,一个重头即是以多媒体的艺术形式探讨城市生态。这个被称为“城市索引---数字艺术中国”的展览包括了多媒体艺术的元老冯梦波、Flash领域翘楚卜桦以及横跨先锋音乐与当代艺术领域的丰江舟等重要艺术家。

 

  艺术家运用数码、计算机、电子机械、电脑灯、电子游戏、动画、3D等多种数字工具和手段,挖掘自己对于城市的理解,将城市这个包裹自身的庞然大物肢解成为可以感知的细节。他们以这样的方式,探讨城市的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变迁。

 

  城市本身足以成为一个不会枯竭的艺术主题。它所承载的符号与内在意义构成了艺术家灵感的来源。那些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得越来越庞大的城市,像脱离控制得怪物,伸展着自己的触角,而代表着各类文明与经济方式的建筑、灯光、标语、广告也以声光电的方式为城市增添着炫目的色调。城市本身的建立意味着某种规则和秩序达成共识,但实际上,城市却是最为庞杂也最为混乱的融合体,而动荡、不确定、喧闹、杂乱是城市中想要去除却永远无法根治的病灶,同时也是城市的魅力所在。

  当代艺术诸多作品中反射出来的思绪,很多来自于城市对于人类的压迫与冲击,人们在创造城市文明的同时,也影响着自身的固有的生态。在“城市索引---数字艺术中国”版块中,缪晓春以不事先选择的方式拍摄北京城市百态,以极为忠实的态度营造一个作品中的真实城市,而女性艺术家卜桦则以她一直擅长的Flash方式描摹出一个肆意扩张的城市,以荒蛮的欲望吞噬童趣的过程。

 

  这些多媒体艺术家以更为多元的方式,用声光电重塑艺术的可能性,强烈的代入感能将城市中最为敏感的细节凸显在人们面前,城市与生存于其中的人们的关系得以更为清晰的展现。

 

  本届宋庄艺术节是一次更大规模的扩张,囊括了艺术与批评;创作者个体与群落;都市与边缘等诸多可能性。企图以一次大型的活动,在艺术的名义下阐释出艺术之外的更大能量。这种艺术的野心开始以宋庄为核心逐渐向外辐射。

 


【编辑:张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