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种瓜得豆——小谈译彬的画

来源: 作者:叶廷芳 2012-03-14

种瓜得豆

 

——小谈译彬的画

 

叶廷芳

 

世界万物,各有各的奥妙。但比较起来,莫过于人的情感最奥妙。它不仅有深浅之分、浓淡之分、强弱之分,而且表达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有思维型的、听觉型的、视觉型的等等。于是在人类的艺术世界中有文学、音乐、绘画之分。

 

从逻辑看,译彬的表达方式应该是属于文学的,因为在她的成长年代,她选择了大学的文学专业,这意味着她更想用文字表达的方式来抒发她的情感世界。但或许连她父母都未必想到,毕业没有多少年,现在站在我们面前的却是捧着一摞画页的译彬。这就是说,她种下的是“瓜”,收获的却是“豆”!

 

她不想按哪个板式或“主义”行事,也没有请哪位老师来把手,更顾不上美学范畴的选择;她奉行的是“我在故我画”的哲学。奇怪,她这样“无法无天”地让她的精神产儿们“破土而出”,却看不出它们明显的先天不足或道道伤痕;也未发现有谁步了前人的后尘,或仿了哪位旁人的模样;它们大多都称得上俊美的青春年少:有的幻化成灿烂柔丽的晚霞;有的则是别具勉力的“天火”;有的变成诡异的“梦中山水”;有的是诱人的秋林;有的是神秘的奇境……不错,这些题材很多画家都不同程度地触及过,都消耗过他们的才智。但任何一种题材都有导向成功的无限可能性,而译彬这些起步性的习作都是靠她自己的灵感换来的“专利品”,每幅都有她自己的印记。记得第一次看她的画时,就被她的那幅题为《日落•黄昏•本色》的布面油画所打动,心想:要是在北京,我就把它买了去,挂在客厅里,一定“蓬荜生辉”!后来发现还有比这更好的。

 

这些作品表明,作者是个情感丰富、喜欢幻想、善于捕捉空灵,而且对色彩的感觉相当敏锐,泼墨、着色都相当准确的青年,总起来说是个具有绘画天赋的后生。文学和绘画看起来是两门,但在“美学”这个关节点上二者是相通的。因此她给前两年的每幅画加的标题,每每是诗句。在这点上说,她的大学也没有白上。她年龄不大,却有一定的人文积累和人生阅历。她起步比较快,起点也比较高,为实现自己的绘画志向开了一个好头。

 

确实,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想象和空灵都是至关重要的“关键词”。艺术归根到底是一种审美的游戏,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缺乏想象和空灵而能造成有价值的“游戏”和“形式”是不可想象的。但要成为一个成熟的艺术家,则手段,即绘画的技术和技巧也是不可低估的。译彬目前走的是一条以“表现论”为审美特征的抽象画的道路。这条路有时会掩盖技艺的重要性而使自己松懈。因此译彬在完成“起跑”阶段的猛冲后,还是需要抽出时间来调整一下二者的关系,争取把技术的基础打得更扎实。这样进行长远的创作就有了底气,以至为最后的成功获得保障。

 

胜利属于有信心有毅力追求它的人。希望译彬小朋友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满怀信心、坚忍不拔地顺利到达期望的终点!

 

2011年7月23日

 


【编辑:吴瑞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