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年中观察:好展览可以被定义吗?

来源:99艺术网 2024-07-01

艺术是以一种非一般的方式表达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的形式,而艺术展览则有助于将隐藏的本质呈现在欣赏和理解它的人面前。

当代艺术展览在当下来看,不仅仅是摆摆作品、打打灯光这样简单粗暴,展览经由策展人和艺术家的一系列共同工作呈现在观众面前时,在特定的空间中,已经形成观点、思想和情感的流动交互关系。

2024已过半,我们就上半年国内(包括国际)当代艺术展览的几个问题,邀请数位业内人士分享了他们的观察和观点。从他们各自的表述中,也许可以让我们在肯定展览对整个艺术生态的价值的同时,看到存在于其中的普遍问题。

上半年的(国内/国外)展览,给你留下了什么整体印象?

冯博一

策展人

在时代变迁和社会折叠的夹缝中,寻求各种展览机会,形成了一种“老鼠捉猫”的捕手方式,也是我们在有限空间中,采取因地制宜的多种应对策略。

李振华

策展人

系统平权继续升级。环保、生态、气候变化等问题,成为重要主线。

段少锋

策展人、自由撰稿人

今年我看的展览主要还是集中在北京区域,总的来讲,大多数展览是关于绘画的展览,今天是一个图像的时代,绘画这种媒介最便于互联网传播,因此一个展览的产生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展示,还有互联网空间的传播,不得不说,今天是一个艺术家穷尽图像可能性的年代。

尹朝阳

艺术家

展览一如即往的多起来,不管真假,有种繁荣感。

苏伟

策展人、艺术史研究者

今年上半年不在国内的调研旅行很多,所以我只看了北京很有限的一些展览,很难给出任何关键词。一定要说什么印象,就是还在很固化的状态里,尽管看到了少数两三个有突破意识的展览。但我希望自己的判断是错误的。

金酉鸣

画廊创始人、艺术爱好者

国内的展览更趋保守,架上绘画展览占据八成江山。全国各地美术馆风起云涌,群展名单大相径庭。

谢天

策展人、画廊主

从今年上半年展览情况看,受整体经济环境影响,商业属性下的艺术机构偏于保守,学术研究型展览数量有所下降。

范歆苒

99艺术国际作者

每年都差不多,AI成分高了些,交互的元素越来越多,让人大吃一惊的东西好像少了。

从策展理念、展出作品、布展等角度来说,哪个或者哪几场展览,是你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有些新意的?为什么?

冯博一

我最近看到最有意思的展览是廊坊新绎美术馆开馆展中的《一刻·出入——宋冬、尹秀珍双个展》。 场面恢宏,视觉震撼!他们夫妇的作品相互寄生,又各自独立。在相处与对峙中,把一切当作无可躲避的修行。这正是他们自我探索和自我塑造的过程,不是处于远方,不是梦幻之物,而是将经历化作一组组可以随时触摸并与自我相融,又不断重逢的作品实体。

宋冬
一刻
2021-2024
参与性装置:钢铁、镜子、收集来的不同家庭的日常物件和家具、灯具、小板凳、地毯
697.4 × 2564 × 1310 cm
图片:新绎美术馆

宋冬+尹秀珍
每个人都是太阳
2022-2024
参与性装置:钢铁、旧家具、不同人穿过的衣服、影像、不同家庭使用过的窗户,交互式的公众参与
650 × 650 × 800 cm
图片:新绎美术馆

我参加了798艺术区的画廊周评选工作,其中北京公社主办的周轶伦个展,印象深刻!他通过恣意想象、巧妙利用和无所顾忌的拼接,将日常消费的各种“垃圾”,转化为一次怪力乱神般的一场展览,充满了乖张、诡异和庸俗化的景观,以提示、对应我们无处不在混杂的现实境遇。

周轶伦个人项目“SANLIANZMK”展览现场
北京公社,2024
图片:北京公社

周轶伦个人项目“SANLIANZMK”展览现场
北京公社,2024
图片:北京公社

还有马刺画廊主办的伊朗艺术家罗克萨娜·皮鲁曼德的个展,她在《失去重心前的十七段叙事》之中,以绘画、装置、老照片、纤维等多媒介和静默的仪式化行为,给予她们无处安放的纠结与焦虑;试图将家庭、记忆和个人命运的经验保存下来,由此抗拒丧失的想象。如同我们身临其境,且感同身受。

“罗克萨娜·皮鲁曼德:失去重心前的十七段叙事”展览现场
马刺画廊,北京,2024
图片:马刺画廊

“罗克萨娜·皮鲁曼德:失去重心前的十七段叙事”展览现场
马刺画廊,北京,2024
图片:马刺画廊

李振华

从去年延续至今的碳排放问题,在我自己策划的《小宇宙:科技主导下的情感》(成都市当代馆 2022-2023),《一个人在荒岛:未知·时序·物》(坪山美术馆 2023),都因为这个议题没有搭建任何一堵墙。

刘嘉颖
红与蓝
机密艺术,LED显示屏,5 × 5 m
图片:成都市美术馆

刘广云
11071.9600114143公里
装置
图片:成都市美术馆

《一个人在荒岛:未知·时序·物》
展览现场
图片:坪山美术馆

艺术家成为策展人的现象值得关注,列支敦士登美术馆《艺术家之选:Bethan Huws》(Artist's Choice: Bethan Huws)巴塞尔拜耶勒基金会《陌生人之家》(Home of the Stranger),依旧在艺术家策展的线索上,更具挑战地看待收藏、艺术系统机制,值得关注。

《艺术家之选:Bethan Huws》展览现场
列支敦士登美术馆,2024
摄影:Alicia Olmos Ochoa
图片:列支敦士登美术馆

《陌生人之家》(Home of the Stranger)展览现场
巴塞尔拜耶勒基金会,2024

段少锋

我印象深的展览其中之一是李琳琳在北京北郊做的《阿拉斯加的鳕鱼》这个展览,我觉得今天缺少这样气质的展览,艺术家投入了极大的心力和精力做了一个不像当下艺术生态的展览。此外,我去天津认识了一些独立空间,比如说“入门”这个独立空间,天津美院毕业的几个年轻人做的实验项目空间,我甚至还没到现场,就知道他们这样的实践是很珍贵的。现在独立空间越来越少,但总会有人做,有人做就有它的价值和意义。

李琳琳《阿拉斯加的鳕鱼》展览现场
Yan Art Space,2024
图片:Yan Art Space

李琳琳《阿拉斯加的鳕鱼》展览现场
Yan Art Space,2024
图片:Yan Art Space

李琳琳《阿拉斯加的鳕鱼》展览现场
Yan Art Space,2024
图片:Yan Art Space

尹朝阳

展览形式已经越来越国际化,国内机构画廊学习能力很强,硬件上有些放到国外也不差。我印象比较好的是一月在尤伦斯看的玛利亚·拉斯尼格的个展。这几乎是一个和国际同步的展览。我现在不太爱看过于时髦的展览,有些展览看上去很新,出门就忘,比阅后即焚还快。我更愿意看到艺术家真正投入后奋力撬动的那一部分。

《玛丽亚·拉斯尼格:火星来客》展览现场,2023-2024
图片: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摄影:孙诗

《玛丽亚·拉斯尼格:火星来客》展览现场,2023-2024
图片: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摄影:孙诗

《玛丽亚·拉斯尼格:火星来客》展览现场,2023-2024
图片: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摄影:孙诗

苏伟

BRC空间最新的展览《流动的盛宴》是上半年给我印象最深的展览。 这个由艺术家自发发起的空间成立了两年多了,位于发起者、艺术家阎实租住的一个小院内,这里也是他的工作室和居所。BRC的每次展览项目都是在参与艺术家的共同讨论中产生的。很高兴看到BRC在持续从自己身上寻找动力和问题意识,推进、慢慢突破,在北京的艺术生态中发出可贵的声音。

这个展览缘起于阎实和王卫、何颖宜的一次谈话,其中提到王卫和何颖宜正在筹划的一个移动的“三轮车美术馆”的项目。“流动性”呼应了BRC所在的艺术区一直面临着拆迁问题,正巧阎实前房东的女儿王大正——从BRC的上一个展览开始,她以一个“素人”艺术家身份加入进来——提到自己和父亲从这群艺术家原先租住、如今已经废弃的工作室中搬回的一个柜子,这个事件引发了她创作人生中的第二个作品。这件参展作品所呈现的内容,恰恰内嵌在BRC所在艺术区短暂的历史和不稳定的现实之中。另外两位更年轻的艺术家蔡佳琦和宋汐文的创作,也在今天的现实、情感和人的状态之中切换跳跃,气息和整个展览是相通的。

从另一个角度说,艺术家的自组织所带来的活力一定会吸引到目光,但在保持持续性之外,如何塑造这种自我组织的精确和激进性是个巨大挑战。自我组织往往很脆弱,容易被消解,被人的复杂性融化掉。BRC也正在面对这一挑战,但每次去到空间里时,我还是受到很多的触动。

《流动的盛宴》海报

金酉鸣

今年比较喜欢的国外展览是小野洋子在Tate Modern的回顾展。这次展览横跨艺术家70多年的艺术创作和实践,她将观念置于物件之上,现场的参与激发了观众的想象力,作品也持续为世界和平发声,在当下国际大环境下尤为珍贵。

“小野洋子:心灵音乐”展览现场
泰特美术馆,伦敦,2024
摄影 © Tate (Reece Straw)

小野洋子
《袋子》(Bag Piece),1964
“小野洋子:心灵音乐”展览现场,泰特美术馆,伦敦,2024
摄影 © Tate (Reece Straw)

国内的展览看得不多,其中有两个在北京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是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共贯与多元:当代绘画艺术新样态》的群展,一个是在Simple One举办的《The Soil Collection收藏展:踏歌The Show Must Go On》。前者的参展名单大部分是目前一二级市场上炙手可热的80和90后艺术家,力图书写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史里程碑展览。后者的展览,从两位90后年轻藏家的大量收藏中选择了具有代表的作品策划了一个收藏展,与很多收藏家的收藏作品和名单不一样,这个展览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的新的视觉和感受,也对国内90后这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藏家群体有了不一样的概念。

《共贯与多元:当代绘画艺术新样态》展览现场
中国美术馆,2024

《The Soil Collection收藏展:踏歌》展览现场
SIMPLE ONE,2024

谢天

提到比较有趣的展览,我会推荐北京公社的周轶伦个展“SANLIANZMK”。

“SANLIANZMK”,包含了艺术家近期创作的一系列绘画,雕塑和装置作品。展览主题“SANLIANZMK”的文字没有任何指向意义,仅仅呈现出字体排版上的美感。整个展场被建构成了大型“集装箱”,由田军先生主持设计。入口处放置的地毯仿佛在说“欢迎光临”。大厅里错落摆放着艺术家创作的综合装置,也是四个空间,“四间屋子“,客厅、茶室、雕塑工作台都被搬进了展厅。展览探讨消费文化在地方化过程中的复杂机制与动态。在完整表达自身创作的同时,整体展览的沉浸感观赏感俱佳。

周轶伦个人项目“SANLIANZMK”展览现场
北京公社,2024
图片:北京公社

1983年出生的艺术家周轶伦,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他的作品通过拆分、重组、模拟等多重手法,延展日常材料的可能性,让艺术的创作充满突破边界的趣味,有机性与随机性相互结合,平衡着手感与工业生产的审美张力。

周轶伦个人项目“SANLIANZMK”展览现场
北京公社,2024
图片:北京公社

范歆苒

一个是在香港马凌画廊展出的黄炳个展《肛门耳语》,可惜错过了开幕时透过展览空间窗口的“肛门”奏响的号角。艺术家的影像本身做得很有节奏感,富有诗意,将肛门和耳语这两个一头一尾的身体器官,以及几乎意象相反的两个概念并置,让我们如期盼耳语般正视肛门,消除我们对身体特定器官的成见。展览空间是一个独栋的小楼,有好几层,展出作品由影像和装置构成,作品的展陈设置非常合乎逻辑。不失趣味的展览非常重要。

《肛门耳语》黄炳个展,展览现场
马凌画廊,2024

还有一个是在**威尼斯普拉达基金会的展览,Christoph Büchel的项目《虔诚之山》。**这是一个让我在心里尖叫了好几次的展览,这个展览的作品和策展没法分开看,或许这种空间、展陈的高度一体性是非常值得学习的。普拉达基金会的这个建筑有着曲折的变迁史,曾是居所,曾是宫殿,也曾是典当行,后来变成了威尼斯双年展的历史档案馆,最后到如今就是普拉达基金会的空间,作为一个艺术机构。艺术家做的,是把这个空间重新乔装成了一个典当行,他用各种来自历史的真实档案,像信贷、藏品,还有我们当下生活的物件,像比特币挖矿机、直播现场,进行组合装置,相当于用真真假假的物件和材料重构了这个建筑内的空间、时间和存在过的历史,通过债务作为主要的线索,去探寻社会与权力,真实与虚构的关系。整个项目都非常有意思,可以在里面待一天,可能也不够。哦对了,艺术家每天会在展览的门口放坨“自己的屎”,至于是不是本人的,不是那么重要,因为你也不一定会发现这坨屎,你甚至会因为乔装成钻石典当铺的入口而错过这个展览。

Christoph Büchel的项目《虔诚之山》
威尼斯普拉达基金会,2024

当下,什么样的展览可以称得上是个好展?

冯博一

坊间戏说,现在是个傻x就是策展人!其实真正的策展人不多,不是说做过几次展览就可以策展人身份自居了。**策展人在实践中要有明确立场、态度和现实针对性,这就要求策展人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以及策展的反思、创新、宽展边界的实验性。**即你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展览?针对什么现象和问题?你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达到什么样的诉求?能否对当下提示出警醒的作用?对未来将会起到什么影响?

具体来说,我以为好的展览既要对当代艺术生态的某些现象,带有梳理、总结、概括的作用,又要通过展览提示出值得关注、讨论的问题,还要对未来发展趋向具有前瞻性作用及影响。包括发现具有创作潜力的艺术家,以及展览空间的视觉呈现等细节。

李振华

如当代艺术讨论的不断升级,比如在北京现代汽车艺术中心的《天气站》就是非常需要去看的,其中融合了科技艺术大话题中,几个重要的线索:大数据时代的全球监控,天气变化和日常生活,机器人、人工智能和人类共生。当然,很多展览会在这个议题上,如龙星如、魏颖等年轻策展人,也对这些议题非常关注。**展览除了观念和意识上的递进,还需要具体视觉呈现和资金的辅助,****而且,也需要观众对系统有一些分辨能力和理解。**如一个实验性的项目,和一个市场的项目,有着不一样的判断标准;一个国家项目,如威尼斯双年展国家馆与主题展览,虽然同处于双年展中,却有着非常不一样的上下文关系,进而也需要更广泛的知识去看,去了解。对我来说,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好展览,但每个展览,每一位艺术家,每一个画廊、机构、美术馆、双年展,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关键不是我发现了好或是不好,而是哪些让我能更好地理解艺术系统和艺术的转向,然后知道自己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如何更好地工作。

段少锋

很难说好展览如何定义,在我看来,一个展览实现的艺术价值无非是市场价值和学术价值,以及这两个价值所对应的投比例。就好比,一个亿的预算拍出来的电影可能是烂片,二十万预算也能拍出好电影一样,显然后者更具“性价比”。一个好的展览要能否完成展览的预设目的,毕竟策展在我看来是目的导向工作,完成不了预设的学术目的或者市场价值就不是好展览,能完成就是好展览,至于策展理念和具体实施这些都是在这一前提上展开的。

尹朝阳

做好份内的事。不过分化妆取悦观众就是好展览。

苏伟

展览是意义生产和对这一生产的语境进行描述相结合的产物。展览在和什么进行对话,可能是展览制作者要思考的基本问题。如果只说2024年对好展览的期待,我觉得应该是重新创造与外部的连接点和流动的自我。

金酉鸣

希望能看到更多具有新鲜视角和不同媒介的展览,更多野生一点的、国际化视野的展览,观众参与度更高的展览。

谢天

我的理解是:展览不太能用单一二元论的好或者坏来评论,应该是从整体完整度,视觉传达,以及学术梳理角度,还有市场反馈等诸多层面综合分析。

除了上述层面外,在保证可读性与可接受的审美下通过展览将艺术家作品和创作思路完整呈现,是展览要做的基本元素。

范歆苒

这个问题回答的太仔细好像显得很严肃。不过坏展太多也是个严肃的问题。

当下的话,要么带来高密度思考,要么带来高密度感受,从观众的视角来看,就是要有链接,要被打动,要觉得不虚此行。我自己会喜欢有新东西新发现的展览,一定不能只有形式,但也一定不能只有好点子。当好点子被观众很好地接收到的时候,就是一个好展览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