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全球艺术市场价跌量涨,当代与女性艺术家长期仍呈升值趋势

来源:非池中艺术网 作者:刘家蓉 2025-07-15

特朗普持续推动强硬贸易政策,近期全球复杂动荡的地缘政治和经济环境影响了艺术市场,Artprice《2024 年度艺术市场报告》指出,2024 年全球艺术市场拍卖总成交额衰退逾三成,降至 99 亿美元,来到 2009 年金融海啸以来全球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额最低水平。然而,尽管成交金额下降,但拍卖市场成交量仍继续增长,成交件数达到历史高峰之 80.4 万件,而这个趋势已持续数年。Artprice 数据显示,距今十年来,拍卖作品成交量几乎成长一倍,而 20 年来,成长率更达 306%,艺术市场交易量能明显持续提升。

全球公开拍卖总成交额与成交数量走势(单位:十亿美元;件),图取自 Artprice。

若以当代市场来看,同样的,Artprice《2024 年当代艺术市场报告》指出,2024 年间全球当代艺术市场萎缩,市场总销售金额降至 18.88 亿美元,与 2021/2022 年间创下的历史高峰相比减少了近 10 亿美元。尽管如此, 距今二十年来,当代艺术的经济价值呈现大幅成长,从 1.69 亿美元上升至 18.88 亿美元,当代板块已然成为全球艺术品市场的重要支柱,目前占全球艺术品市场成交金额之比率为 17%。此外,当代艺术交易量的激增也符合全球艺术市场交易量增长之趋势,当代作品目前占全球艺术拍卖成交量的 18%。

按创作时期划分的全球拍卖总成交额分布(2024 年 VS 2023 年),图取自 Artprice。

艺术市场交易量成长主要归功于疫情以来的数字化转型,为了吸引潜在买家,拍卖行加倍努力扩张产品线,并在线上销售期间推出越来越多价格可负担(affordable)的艺术作品,稳定的成交率,加上今年创纪录的交易数量,证明了此市场销售策略之奏效。2024 年,成交价超过 10 万美元的作品数量当中,2024 年与 2023 年相比下降了 17%;成交价超过 50 万美元的作品数量,2024 年与 2023 年相比则下降了 24%。可以看出尽管全球艺术高端价位市场的放缓,普罗大众能接受的价格范围内的艺术品交易则崛起,总成交量创下历史新高。大量作品通常以低于 5,000 美元甚至 1,000 美元的价格出售。线上拍卖则进一步拓展了人们接触艺术的管道,吸引了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艺术品买家。

当代板块而言,2022 年,首次超过一百万件当代艺术品于拍卖会上拍,上拍数量成长 12%。艺术品交易量来看,这十年来持续创下新的交易纪录,拍卖会上售出的当代作品数量增长了一倍多。2024 年也再次创下了新纪录,交易量超过 13.2 万件,此受惠于越来越多 X 世代和 Y 世代收藏家习惯于使用线上竞标,推动当代艺术品市场成交数量再创高峰。特别的是, 相较于全球市场,当代艺术市场呈现价量齐扬的长期走势 。

多元化成为艺术市场关键词

由全球艺术市场交易量创下新高来看,尽管高端市场显著放缓,艺术市场发展仍比以往更加活跃与多元。2024 年拍卖市场的艺术家数量突破 18.7 万大关,比 2023 年增加了 6%,更多不同年代、不同背景的艺术家进入拍卖市场,为艺术市场注入新的成长动能。其中看到更多 1945 年后出生的艺术家进入二级市场,Artprice 指出,当代艺术新人占拍卖市场新入场者的四分之一。整体而言,首次上拍、首次成交的艺术家皆同步成长,艺术市场作品越来越丰富多元之下,带动更多艺术家创下市场个人纪录。

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更加开放的艺术市场,图取自 Artprice。

当代艺术十大领军人物即占当代艺术市值之三分之一

2024 年间全球当代艺术市场萎缩至 18.88 亿美元,主要受到权值股艺术家表现放缓影响。Artprice《2024 年度艺术市场报告》数据显示,乔治•康多(George Condo)、杰夫•昆斯(Jeff Koons)和理查•普林斯(Richard Prince)的年度拍卖总成交额与去年相比保持稳定,但远未及 2014 年或 2021 年的高峰。而其他代表性艺术家衰退则较为明显,包括尚-米榭·巴斯奇亚(Jean-Michel Basquiat)、塞西莉•布朗(Cecily Brown)、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班克斯(BANKSY)、克里斯多夫•伍尔(Christopher Wool)以及日本超级巨星奈良美智。其中例外的是凯斯•哈林(Keith Haring)之年度拍卖总成交额则增长了 22%,归功于苏富比于 11 月 21 日为其举办之专场拍出了 31 幅凯斯•哈林未公开的水彩素描作品,这些作品绘制在曾经覆盖纽约地铁站空白广告的黑色哑光纸上。而在拍卖之前,这些作品在苏富比的一个沉浸式展览中重点展出(在仿制的 80 年代的地铁车厢内进行),展览大获好评,带动所有水彩素描作品均以超过 900 万美元的价格售出。 整体而言,由于缺乏重量级作品成交,以及拍卖买家的观望态度,造成当代市场的总体下滑 。

当代艺术前十大成交金额艺术家,图取自 Artprice。

当代市场前十大艺术家即已占据总成交额的三分之一,因此借由观察领头艺术家可大抵洞悉当代市场脉络 。Artprice 统计, 巴斯奇亚(Jean-Michel Basquiat)仍是当代市场的重要支柱,2024 年度成交额为 1.84 亿美元,一人就占据了当代艺术市场价值的 12%,世界排名为第四 。他在 2021 年创下 4.39 亿美元成交额的巅峰,此后其作品在市场的供应量开始紧缩,2024 年上拍的绘画作品只有 15 幅,而 2021 年则有 24 幅。然而,买家依然积极参与,流拍作品极为罕见,2024 年仅有两幅画作未售出。此有鉴于拍卖公司估价似乎调整得当,作品在预估价格范围内找到了买家,本年度的重要作品《Untitled(ELMAR)》(1982 年)在 4,000 万至 6,000 万美元的估价范围内成交,5 月份在富艺斯以 4,640 万美元售出。而在 2021 年或 2022 年,这件作品可能会接近其最高估价。类似的现象也出现在水彩素描类作品中,尽管巴斯奇亚在 11 月以 2,295 万美元的价格刷新了个人纸质作品的拍卖纪录,但佳士得原本希望这件大尺寸作品能达到 3,000 万美元的高价。换句话说,巴斯奇亚今年为全球有实力购藏的买家提供了极具吸引力且难得的收购机会,市场成交价格落在预估价区间的下限。

曾为市场宠儿的年轻艺术家面临严峻考验

新生代标志性艺术家在 2024 年普遍受到中国市场回落的影响,例如丹尼尔•阿尔轩(Daniel Arsham)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2020 年,他的年度拍卖总成交额中有 76%来自中国的拍卖会,此后其成交金额距离峰时期几乎下降了十倍。其他年轻辈艺术家也有不少成交价远低于最低估价的案例,尤其曾因香港和上海市场的狂热而价格飙升的艺术家,例如洛伊•霍洛韦尔(Loie Hollowell)、艾弗瑞•辛格(Avery Singer)等。Artprice 指出,超当代(40 岁以下)艺术家的历史纪录有一半以上在 2020 年、2021 年和 2022 年所创下,这些时期的过热现场显露出市场买家,尤其是亚洲买家,对于国际知名画廊(如高古轩或卓纳)的年轻艺术家的收藏热情。如今,这群曾备受推崇的当代艺术家,他们的作品目前在拍卖会上则表现平平。

同样的,2024 年大师级艺术家价格走势低迷也与香港市场显著放缓有关,例如从美国大师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与爱尔兰艺术家热尼维•菲吉斯(Genieve Figgis)也可看出这个现象。以热尼维•菲吉斯的《草地上的淑女》(Ladies in the Grass,2015 年)为例,该画作 2019 年估值不足 2 万美元,次(2020)年受香港市场热捧飙升至 24.2 万美元。但到了 2024 年,该画作仅以 10.54 万美元售出,与 2020 年相比下跌了 56%,原买主损失近 14 万美元。而热尼维•菲吉斯的作品总成交额从 2020 年巅峰期的 500 万美元亦降至 63.6 万美元。总体而言,此调整反映某些作品在过度投机后的价格回归理性基本面行情。马克•罗斯科于 1954 年创作的杰作《无题(黄与蓝)》于香港苏富比以 3,240 万美元的价格拍出了艺术家年度最高价成绩,然而这幅曾属于弗朗索瓦•皮诺(François Pinault)的画作在 2015 年曾拍出了 4,640 万美元的高价,此一巨大的转手贬值凸显了大师级高端市场的萎缩。惟与大师级艺术家市场相比,当代艺术家市场基期较低,应更能抵御市场风险。

巴斯奇亚(Jean-Michel Basquiat)作品《Untitled(ELMAR)》(1982 年),图取自富艺斯 ;热尼维•菲吉斯(Genieve Figgis)作品(Ladies in the Grass,2015 年),图取自佳士得 。

女性艺术家作品总成交额演变值得关注

2021 年,法国国家博物馆的参考资料中显示,仅有 4%至 6%来自女性艺术家,与 19 世纪不到 2%的比例相比,进步微乎其微。策展人暨艺术评论家莫拉•赖利(Maura Reilly)在 2015 年透露,泰特现代美术馆的回顾展中只有 25%的作品是关于女性艺术家。此一发现促使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和惠特尼美术馆等机构重新审视自己搜藏艺术品的政策,并组织纠正性展览。自始,女性艺术家在博物馆的地位不断壮大。拍卖行和收藏家也纷纷仿效,拍卖市场上女性艺术家有了更多的曝光机会。过去十年間,女性艺术家作品的拍卖数量成长一倍(98%),2024 年更是创下了 15,519 件作品成交的历史纪录,比 2023 年的高峰再增长了 11%,成交率不断提高,带动女性艺术家的拍卖总成交额一路上扬,最终在 2018 年突破了 10 亿美元大关。 这十年間的增长与总体市场下滑之趋势背道而驰,因此更加引人注目 。

2000 年以来女性艺术家作品总成交额增长趋势,图取自 Artprice。

在此期间,百万美元级拍品女性艺术家的人数也成长逾一倍,从81人增加到169人,而百万级拍品的男性艺术家则减少了一半。因此,百万美元级拍品群体中女性的比例明显上升,自2014年以来从4%上升至15%。此一逆转同样反映在年度总成交额趋势上。过去十年内,尽管艺术市场的整体成交额与2014年的峰值相比下降了46%,但女性艺术家的成交额却增长了40%。不过2024年,女性艺术家仍出现下滑,年成交额下降了32%,降至11.48亿欧元,但下降幅度略低于整体成交额33.5%的下降幅度。

按性别分列的百万美元级拍卖成交额(2014 年对比 2024 年),图取自 Artprice。

2024 年女性艺术家异军突起的例子比比皆是。除了奥诺拉•卡林顿(Leonora Carrington)创下个人巅峰纪录和女性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卓越成交额,琼•米切尔(Joan Mitchell)画作《Noon》的价值自 2016 年以来攀升了+130%,从 980 万美元升至 2,260 万美元;摄影师 Diane Arbus 的作品《Identical Twins》(1966 年,120 万美元,纽约佳士得)首次拍出百万美元;伊丽莎白•维杰•勒布伦(Élisabeth Vigée Le Brun)的素描作品《Self-Portrait In Traveling Costume》在纽约苏富比拍出 300 万美元。年轻艺术家在市场放缓之下,作品亦仍不断刷新纪录,例如露西•布尔(Lucy Bull)拍出 238 万美元(《18:50》,2021 年,香港佳士得)刷新个人拍卖纪录;以及贾黛•法多朱蒂米(Jadé Fadojutimi)的作品《The Woven Warped Garden of Ponder》拍出超过 200 万美元的好成绩(2021 年,伦敦佳士得)。然而这些频频刷新的纪录真意味着市场真的在走向女性化吗?

琼·米歇尔Joan Mitchell)作品《Noon》,图取自苏富比 ;露西•布尔(Lucy Bull)作品《18:50》,图取自佳士得 。

尽管进步不少,但在市场价值和相对市场占比方面的性别平等仍然遥不可及。在主要的世界排名中,女性艺术家的比例仍然偏低。在按年度拍卖总成交额排名的前 500 位艺术家中,女性只有 63 人,占 12.6%,而男性则有 437 人。而且排名越靠前,女性的比例就越低。 在排名前 50 位的艺术家中,仅有四位为女性:草间弥生(1.584 亿美元)、琼•米歇尔(Joan Mitchell,1.023 亿美金)、利奥诺拉•卡灵顿(Leonora Carrington,5,350 万美元)和乔治亚•欧姬芙(Georgia O'Keeffe,2,820 万美元),占比仅为 8%。而全球排名前 10 位艺术家,仅有草间弥生一位为女性 。目前为止, 拍卖会上最昂贵的女性艺术家作品是乔治亚•欧姬芙(Georgia O'Keeffe)的《Jimson Weed - White Flower No.1》,该作品于 2014 年在纽约苏富比以 4,440 万美元拍出。迄今尚未有女性艺术家的作品价格突破 5,000 万美元大关 ,而这一里程碑已被男性艺术家超越过 150 多次,凸显了艺术市场上女性作品价值仍有巨大的成长潜力。

草间弥生作品《千古花园》,图取自帝图艺术拍卖 。

结语

全球艺术市场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开始加速数字化与全球化发展,线上销售大幅促进了全球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流动。尽管艺术市场大环境不佳,高端市场新纪录难以突破之下,拍卖行力求艺术品多样化销售与估价的调整,以吸引新一波寻求购买新艺术品的买家的兴趣。因此,拍卖市场的整体状况不能纯粹只以年度拍卖总成交额来衡量,其他关键指标,如拍卖动态、流拍率的变化、不同艺术家的加入市场,勾勒出了不断演变的市场轮廓。2024年,流拍率从2023年的38%下降到33%,成交率维持稳定,拍卖市场以罕见的120万件作品上拍量与2023年的历史纪录持平。此外,早前市场的乐观氛围也使得当代艺术市场的成交金额连续三年超过20亿美元,意味着当代艺术市场在全球危机的限制过后,重新定义了无限可能。

艺术品市场中,新旧艺术家交替、市场板块轮动、艺术品市场价格的涨跌等,皆为市场发展的正常现象。2025 年起全球艺术品拍卖市场持续呈现疲软状态,整体拍卖成交价格走低,曾经热门艺术家的作品价格出现下跌现象,除了持续受到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拍卖市场中艺术家的精品佳作惜售、市场信心不足、收藏预期变化,使得藏家交易更为谨慎。此时,艺术品收藏取向变化,千禧世代与 Z 世代的年轻藏家可能逐渐成为市场的重要力量,他们的艺术审美和收藏观念有所不同,从而导致市场交易热点发生变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