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首页 - 新闻 - 批评 - 展览- 画廊 - 艺术家 - 拍卖 - 艺术出版 - 论坛 - 博客 - 艺术第九日

 

 

 

 

 

 

 

 

 

 

 

 

 

 

---------------首页 【第一辑】【第二辑】【第三辑】---------------

第三辑(13-18)

 

 

13. 自然科学理论

 

13. 一种更冷僻的艺术理论是利用自然科学来理解艺术。有接近一打艺术史家活动在这个领域且各不相同。

 

约翰·奥涅斯是最突出的;他的书《神经艺术史》(Neuroarthistory)试图将艺术发展理解为一种基于艺术家经验之上的感知神经变化的结果。例如马萨乔的透视画,就可以归因于脑部的心理-神经变化。他童年时来到了矗立着石头建筑物的意大利小镇,那些石头形成了精确的平行水平线的“道路”,以至当年轻的马萨乔眺望街道时,可以看到线条都退向一个消失点。

 

拉迪斯拉夫·凯斯纳尔以更先进的认知科学和神经学来更新贡布里希的理论;巴巴拉·史塔福德已经构建起的理论则认为当代艺术一定程度上是大脑“自动的”(自我运转的)神经功能的产物。其他关注这个领域的人包括沃姆伯格、凡·达姆、艾伦·狄莎那雅克和大卫·弗里德伯格。

 

 

西方艺术理论总览

 


 

 

 

 

热点推荐

 

 

什么才是美院的生产力?

当代艺术理论根源辨析

批评家应该如何讨论

吴冠中逝世遗留下的影响

从纸媒之惑到艺媒的困境

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

野火青春:宋庄潮白河事件

寻找中国当代艺术诺亚方舟

艺术2020 三十年河西十年河东

女艺术家根本就是一个花瓶?

当艺术遭遇“金钱”

从拆那到拆艺术区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

 

 

艺术家推荐

 

王易罡抽象艺术20年

周春芽四十年艺术进行时

罗中立:语言的轨迹

杨茂源:羊的面具和符号游戏

一千个人眼里有几个周春芽?

钟飙——“致未来”专题报道

栗子个展-阿修罗

“流行病毒学”张小涛个展

赵红尘——九五至尊

徐聚—:当代艺术家写真展

 

 

 

专题推荐

 

北京匡时2010春拍圆满收槌

香港国际艺术展ART HK

AAF亚洲艺术奖论坛

青海玉树7.1级地震

2010年上海春季艺术沙龙专题

中国水墨画的当代性和现代性

我想出名之——一鸣惊人

2010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

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

2010胡润艺术榜专题报道

 

 

 

 

 

 

 

 

14. 述行批评

 

14. 述行批评:这是我给这个理论取的名字。它关注两件事:一些视觉艺术,特别是行为艺术的短暂性;艺术家的身体在一些行为艺术中的重要性。

 

述行批评可以被理解为试图通过写作来对某些艺术作出回应,这些艺术既能表达作品临时的、基于时间的短暂性(这是第一要点),也能表达作品主观的、身体的性质(第二要点)。因此,这样的写作不是一种单纯地解释艺术作品或对其作出断言的努力,而是一项实验,以一种临时的、主观的、讽刺的、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表现(performing)那些解释或断言。

 

述行批评受到法国理论与写作中的某些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梅洛-庞蒂。写作中涉及这些观念的作者有艾米莉亚·琼斯、伊丽特·鲁格夫和盖文·巴特;这方面一本有趣的书是《批评之后》(After Criticism)。[12]


[12] 校译者注:述行批评代表性文献,盖文·巴特编《批评之后》,李龙等译,已由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年出版。

 

 

 

 

 

15. 关系美学

 

15. 关系美学:由尼古拉斯·鲍里德提出,它认为艺术并不是美学或反美学的东西,而是发掘新的关系、交往途径的方法。

 

1990年代受关系美学影响的艺术家在人群与艺术,或艺术与社会之间建立起新的联系,例如通过把艺术画廊的后室(包括咖啡机和档案柜)移至展厅,而把艺术品移至其后室。这些关系本身就是艺术。鲍里德的理论已经在《十月》杂志及其他地方被完整地探讨过,目前他正做着其他项目。但是关系美学仍是当前艺术生产和艺术理论的一种策略。

 

 

 

 

 

 

16. 接受美学

 

16.接受史由伊瑟尔(他以德语称之为“Rezeptions?sthetik”,意即“接受美学”)和姚斯(他发展了“Rezeptionsgeschichte”,即接受史)开创。它也被用于文学批评、考古学和其他领域。

 

接受史致力于研究艺术品的理解方式,这种理解始于艺术家在创作中可能想象得到的第一批虚构的观看者,包括艺术作品所暗示的那种虚构的观看者;还有第一批实际的观看者,第一批评论家及其读者,然后是作品在其后的艺术史当中的接受过程。

 

艺术史研究中的接受史局限在一个较小却颇具影响的艺术史家圈子,包括安妮·霍莉;在其更为笼统的意义上,艺术史总是关心作品的接受的,但在其最初的意义上(包括虚构的、投射的、理想的和实际的观看者),接受史却不是艺术史的中心部分。

 

 

 

 

 

 

17.精神分析法

 

17. 自从弗洛伊德写出论莱奥纳多和米开朗琪罗的文章以来,精神分析一直有一个延续不断的传统,但它现今的理论构架更多地归功于拉康,而不是弗洛伊德。

 

运用精神分析模式的艺术理论家,其代表有哈尔·福斯特、米格农·尼克松、乔治·迪迪-于伯曼和米歇尔·莱雅——这个名单可以被轻易地加以扩充,把大多数北美艺术史家和理论家以及许多欧洲的理论家包括进去。精神分析批评可以被列在这份总名单的第一个或者中间任意处,因为精神分析模式如果不为大多数、也为许多美国及欧洲艺术史家所使用。

 

要详细说明他们对精神分析的不同程度的效忠,以及他们所引用过的作者与概念,会大大超过这篇文章的规模。这样说就够了,对于相当比例的艺术史家来说,精神分析,或者也许只是它最基本的一个概念——无意识——位于阐释的最深层面,因而能够解读其他任何理论所无法解读的现象。[13]


[13]校译者注:精神分析的经典文献,我们已有弗洛伊德、荣格、拉康的译著。但采用精神分析作为艺术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文献,中译本尚不多。一本值得参考的论文集是格里塞尔达·波洛克编《精神分析与图像》,赵泉泉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18.后殖民理论

 

18. 后殖民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它主要是一种着眼于宗主国和前殖民地之间关系的话语。后殖民主义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是一种铁板一块的僵化的理论;自诞生之初它就常常变化,以适应不同的历史时刻、地理区域、文化身份、政治境况、从属关系以及阅读实践。

 

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又叫后殖民批判主义(postcolonial criticism)。 事实上,与其说后殖民主义是一系列理论和教义的策源地,不如说它是一个巨大的话语场,或“理论批评策略的集合体”。在其中,所有的话语实践都基于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基于欧洲殖民主义的历史事实以及这一现象所造成的种种后果”。

 

关于后殖民主义的特质可以归纳为:

1. 后殖民主义话语主要是关于文化差异的理论研究。这里的差异主要是指原宗主国与殖民地和第三世界之间不同于殖民主义的复杂关系。

2. 后殖民主义特别倚重福柯关于“话语”和“权力”关系的学说。按照这样一种学说,世界上的任何“知识”,归根结底都是一种“话语/权力”的较量。

3. 后殖民主义否认一切主导叙述(Master-narratives),认为一切主导叙事都是欧洲中心主义的,因此批判欧洲中心主义是后殖民主义的基本任务。与此相关联,对以“现代性”为基础的发展观念的质疑和批判是其重要特点之一。

4. 后殖民主义对全部的“基础的”历史写作予以否定,认为一种基础的视角总是通过一种“同一性”而压制了“异质性”。这样,后殖民主义拒绝了资本主义这一“基础的范畴”,也否定了作为一个范畴的“第三世界”以及当代资本主义的世界结构。

5. 后殖民主义把批评的注意力由“民族起源”(national origin)转向“主体位置”(subject position)。它的着眼角度在于主体形成过程中“自我”与“他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扭结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这样,对它来说,混杂性的重要程度远高于差异性。

6. 总体而言,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把现代性、民族国家、知识生产和欧美的文化霸权都同时纳入自己的批评视野,从而开拓了文化研究的新阶段。


 

 

首页

◆上一辑

 

    在这份名单里有许多东西都省去了。西方读者看到的话,会注意到省去了区域研究、性别理论和酷儿理论等等。这里的排序和描述只是某个角度的看法:有人会同意这份列表的大部分,或者哪怕是一半。但我希望这份名单能有所帮助,而且几乎没有一个西方当代艺术史家不采用这种或那种艺术理论。

 

注:本专题以陶铮译、沈语冰校注的《1970年以来的西方艺术理论概览》【詹姆斯·艾尔金斯(James Elkins)著】及沈语冰在2009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上的主题发言稿为蓝本整理制作。特此鸣谢。

专题制作:袁霆轩 电话:010-51374001/51374002/51374003 新闻部转816 商务部转811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10 北京久久弋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