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对话魏达维 ——艺术当随时代改变

来源:mind杂志 2018-11-07

1.您平时的创作状态是怎样的?您认为在创作过程中需要不断去突破的是什么?

当你坐在自己的画前,其实是和自己的作品对话,心与心在交流。这时画面和内心是相互关照的,画面最后的形成是心手大脑达到一个高度协调的过程。艺术家应该不断向自己提出挑战或者说是颠覆,但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但正是因为局限性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自己,以不变应万变。

2.您认为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艺术意味着什么?

艺术对每个年轻人来说就像"哈姆雷特"每个人读者本书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对于相同的问题会因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而有不同的答案。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3.有些人说作品可以看出艺术家的性格,您觉得您的作品中哪个最贴近您?

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画面也是同样人都有双重的性格,不代表画如其人,德艺双馨。我的每一个系列的作品都不尽相同,但下意识环环相扣,围绕主题尽可能表达出感人的形式和具有高质量的品质感。

4.现在艺术跨界活动非常多,您对这种跨界合作是怎么看待的?

自古以来,艺术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但艺术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由其人类生活在当下,越来越重视生活的品质,跨界能为艺术寻求新的切入点。艺术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升华,经过主观思维加工后产生的体验,感受和联想后对精神的一种诉求。例如奢侈品品牌和艺术家的合作,可见是培育文化艺术消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消费升级有着重要的意义。

5.您希望自己的作品带给大家什么样的感受和体验?

你要欣赏艺术就要成为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在我的作品中注重生命力的传达,有生命力的作品往往更鲜活,更长久,才能给人类生活增添活力。使作品融入社会当中来推动社会文化的进步。艺术家与外界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交换吹呴呼吸,吐故纳新。

6.您觉得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什么样的设计、创造、艺术对未来是有帮助的,能过给大家带来安慰和享受的?

艺术天生具有"实验性",每一代艺术家都挑战现有的范式和规则,寻找突破。艺术本身就是自带"未来"

属性的创造与审美活动。随着科技的发展,艺术向社会传播路径都在变化,今天VR等虚拟技术的应用,也预示这种媒介越来越多被更多的艺术家去选择。也证实了从希腊古典时代的关于"仿造自然"的技艺转向"体验与探索"。

7.您最近有什么创作计划吗?

未来创作打算跨界和品牌的合作,但这需要契机。因为在固有的艺术形式里很难找到新的增长点,需要在其它领域寻求发展方向。"艺术当随时代"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艺术特征。

8.您觉得艺术家和观众之间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每一件艺术品诞生的背后,都意味着与观众来一次近距离的会面。在交流中,艺术活动的价值在逐渐提升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观众在此会面中,参与是艺术活动的基础,只有观众参与进来才能启动作品的活力,作品才能称之为作品。有了观众,艺术作品才有被消费的可能,艺术作品与观众互生互在,相互增彩。

9.作为艺术家,不仅在专业上有所造诣,还要在文化上的提升和阅历的历练。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一般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提升?后期又是如何将这些素养融合到自己的作品中去的?

艺术修养是一个艺术家不可缺少的,他需要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学识修养将会帮助艺术家从整体上提高艺术创作的境界。从一定程度上说,文化修养制约着艺术家的创作水准。一个艺术家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社会经历对事物独到的见解,丰富的想象力,多接触新鲜事物创作出真正属于自己独特的东西。从生活中汲取养料化成自己的躯肉和灵魂,从而由衷的地生发创作的冲动。

10.现在会存在一些追求效益创作迎合市场的情况,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您觉得该如何避免这样的问题?

艺术商品化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一直以来争议不断。艺术家认为"艺术无价,真正的艺术家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艺术对人类精神文明的意义和作用,都不应该也不能用金钱去衡量。如果一个艺术家不是为了表达个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而是为了赚钱的话,会丧失自己的创造性。但是在商品社会模式下,艺术同样也是一门商业,艺术是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金钱永远都是价值的表现,而不是价值的判断。我认为对于商品化我们需要更多的思考和研究。在当下保证艺术商品化的健康运行,这需要社会经济不断的支持,艺术家的责任创作,批评家的客观评价,审美的判断,识别等各方面的共同协作的结果。

感谢艺术家魏达维提供作品图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