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批评家杨衛:艺术家要借助市场平台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于欧 2009-06-03

 

      99艺术网:杨老师您好!非常高兴今天能跟您做这个采访。我们知道您不是成都本地的批评家,您今天来到这边看到这个展览,有什么样的看法?
    
      杨衛:这样的艺术家跟这样的房地产结合,已经是一种好多年的模式了。这个展览我看了,尤其是“独立的艺术家”这个主题起得非常好,艺术家就是以一种独立的姿态介入到房地产的空间里的。

    具体到作品,我还是蛮喜欢的。尤其是这些雕塑,都比较怪异,有很多出其不意的想法。跟我们经常看的波谱类的雕塑,有一些区别。更多是具有自己想象力的作品。从这一点来说,这个展览还是提供了一种新意。
    
      99艺术网:刚刚您也说到艺术家的独立性,我们知道这个展览的主题叫做“独立艺术家系列作品展”。其实我们都很明白的一个事情,就是艺术家本来就是非常独立的,尤其是我们中国的当代艺术家就特别的独立,您觉得在这个展览当中把独立两个字单独提出来说艺术家,有这种必要吗?
    
      杨衛:我们通常理解艺术家都是独立的,但是我理解的这个“独立”,王林提出这个“独立”是有针对性的,我们可以联系到他前一阵子写的文章,就是“既得利益”的方式。这个展览,他更多是针对前面那个现象而言的。也就是说,艺术家固然独立,但是很多风格是雷同的,或者说有倾向性的。比如我们过去说到的波谱、卡通这样的一些艺术类型是有倾向性,就是大家似乎可以归类,这都是卡通一类,那都是波谱一类,或者那都是什么一类。但是从这个展览来说,他没有类型化。也就是说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角度、自己的艺术颜色,颜色——个性。而不是说这个展览提供了一个特定的类型,大家千篇一律。我的理解是从这个角度提出来的“独立性”。

    当然这是一个永远的话题,因为艺术史上永远是要提到独立性,但是艺术史上永远也要面临一个归类的问题。所以这里面是一个矛盾。就是说我们要还原一个客观的语境来看,就是我们在什么样的前提下来谈独立性。如果泛泛地谈没有意义,我们都知道每个人肯定都是独立的。所以我想作为展览策划,包括美术史写作都应该有一种针对性。我的理解这个展览是针对性的一个展览。
    
      99艺术网:您刚才说理解艺术家的独立性也是需要有某些针对性,你觉得是哪些条件同时存在,才能让一个艺术家成为真正独立的艺术家?
    
      杨衛:条件的存在,我很关注他们前面这一段的论战,说是批评也好,论战也好。我想现在是一个很好的条件,我不反对市场化,因为市场化带来了一种可能性。那么我们想象一下,如果中国美没有进入到市场化进程,我们连“独立性”这三个字都不能去谈。如果我们生活在过去那种政治社会背景下就不存在这个概念。正是因为商业化来了,使得我们至少有这种可能性去谈独立性。至于有一类艺术被商业所收编,那是艺术家的问题。或者说,在一个前提阶段,在一个艺术由政治转换到商业的过程当中,也会必然出现一个问题。

      随着这些问题的出现,尤其随着更多批评的介入,这个问题能否在未来使更多的艺术家去警示自己,如果说一个艺术家有更高的要求,他不仅仅只是说获得某种商业上的成功,而是希望自己能够真正地进入到艺术史或者文化史的进程当中。我想这个艺术家会借助于这么好的一个市场平台,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因为市场永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解放人的同时,也会把人的某些东西给砍掉。所以我的理解,就是一个好的艺术家,应该跟市场之间有一种搏击的关系。
    

 

 

 

【编辑:于欧】

 


      99艺术网:您刚刚也有谈到王林老师和吕彭老师他们的争论,听说您也写了一篇文章来回应这个事件。您对他们的看法,包括您自己回应这个事件是怎样的一个观点?
      
      杨衛:我刚才也说到了,市场本身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市场不能说话,市场所有的说话都是人去说的。所以我们要关注市场背后的东西,也就是说市场背后是有意识形态的。是意识形态在阻挡着市场去认同某种东西。当然我的文章很短,只是提了一个警示,我希望能够超越第一个层次的争论,上升到第二个层次。也就是上升到背后的意识形态,上升到价值观。那么市场为什么会选择一种类型的艺术家,那是他背后价值观在起作用。为什么市场不多元?本来市场应该是一种多元的形式,就说明了在中国当代艺术的价格建构当中是充满了问题的。这个问题才直接导致了我们现在,包括王林所批评的这些,包括既得利益这些问题,就是在某种意义上,它阻碍了艺术史的发展。

      我想最关键的问题还是背后的意识形态,先有了价值观,然后市场遵循这个价值观,然后又反过来影响到市场形成一种特殊的价值观,他们只买那样的艺术,而不买这样的艺术家。所以这里边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早这样过程的形成还是在艺术内部。
    
      99艺术网:我们知道关于这个话题的争论,有一个现象,好像都是在网络上进行传播的。现在批评也越来越网络化,您怎样看待这个现象的发展?
    
      杨衛:因为网络快。像这样的问题,尤其是争论,是很快要作出反应的,就是你对这个问题要很快提出你的一些观点。因为这毕竟不是一个美术史学术,也不是一个理论化的问题,它是一个纯批评性的话题。那么网络提供了这种便捷的条件,使批评更加直接,也更加迅速。而且可以引发更多的人来,你可以命名,也可以什么,总之,可以有更多的人来探讨。如果是纸媒的话,那么几个月一期,别人也参与不进来,只是自己在说。所以不能构成这样一种批评性的交锋。我想纸媒可能更多地是一个理论性的探讨,或者美术史方面的探讨、批评,因为网络更快速。人的反应是很快的,所以我第一时间看到王林这个文章马上就很兴奋,或者马上就有感觉,那么我就马上想做出一个回应。如果我隔了几天,还没有这个冲动的话,可能这个回应我就没有了。所以网络提供给我们的可能性,就是看了以后马上做出回应,马上能提供出来,甚至马上能听到别人的反馈意见,使我对这个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联想。
    
      99艺术网:好像网络上的一些小论坛之类的,一个人发了一个发帖的感觉。这种跟就是实体的论坛,比如明天高岭要主持的论坛,就是网络论坛和实体论坛在学术的交锋当中会有一些什么不一样的效果?
    
      杨衛:实体论坛主要是针对一个话题,另外,网络是匿名,人家甚至可以进行人身攻击,可以骂你,可以颠覆你,网络的可能性太大了。你不可想象也不可把握的,但实体论坛,至少面对面不可能跟你进行人身攻击,即便他的问题再尖锐,也不会上升到人身性的攻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网络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劣势。也就是我经常能看到一些网络上进行的人身攻击,这也是它的劣势,因为这个东西也是控制不了。那么有时候容易把它倒向另外一个阶段,进行一种人身化的攻击,甚至一些诬蔑性的攻击。我觉得那方面就不太好。但是这个问题不能怪罪于网络,也只能说是对方解构者心理的问题,是他的道德问题。总而言之网络提供了可能性。
    
      99艺术网:谢谢杨老师。
 

 

 

【编辑:于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