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艺术家周春芽大事年表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2010-06-06

周春芽年表

(1-17岁)

 

  爷爷曾是重庆巴县的大地主,听说1949年被共产党镇压了。   
  
  1952年
  父亲是共产党员娶了也是共产党员的母亲。父亲在50年代初是共产党重庆市政府秘书科科长,估计是因为爷爷的问题也不能在共产党政府中高升了。后来他去了文联。母亲是上海人,1949年还在上海读大学二年级的母亲加入了邓小平的解放军西南服务团,徒步跟随解放军解放了重庆市,她后来一直在学校里工作。              
  
  1955年 一岁
  3月25日,黄宾虹逝世。
  3月26日生于重庆市,刚生下来的体重九斤。因为是春天生的,父亲就给他取了“春芽”的名字,姐姐是冬天生的叫“冬苗”,妹妹是夏天生的叫“夏红”。
  
  1959年  五岁
  父亲调入四川省文联工作,全家迁到成都,母亲也调入了四川音乐学院工作。
  
  1959—1962年
  中国进入了三年自然灾害。
  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吃大米外包的那糠皮磨成粉做的馍馍;有一次,和姐姐把毒果当成白果偷吃,结果被送去医院抢救。      
  
  1962—1966年
  小学只读了4年,当时非常喜欢画画,在很多作业本的后面打上格子自编连环画,最喜欢画打仗的题材,特别喜欢画国民党军队的起义队伍。
  
  1966年  十二岁
  中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
  几乎所有中国的大学、中学、小学都停学,周天天在街上看工人游行。
  妹妹周夏红出生。
  
  1969年  十五岁
  4月28日,中共九届一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九大后,文化大革命即进入“斗、批、改”阶段。
  10月26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高等院校下放问题的通知》。到1971年,全国原有的434所高等院校保留继续办的还有328所。
  一天晚上,父亲突然被重庆来的一群造反派从家中抓走并被暴打了一顿。没过多久,得不治之症去世,享年47岁。父亲留给周春芽两句话:一是要锻练身体,二是要坚持画画。父亲留下了大量外国和中国的古典文艺理论丛书和一幅张大千的原作。
  
  1971年  十七岁
  经人介绍考入成都市“五•七”文艺学习班学习绘画。这是当时江青为了培养革命的艺术人材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的新型的艺术学校。当时的老师是万启仁、苗波。同学有程丛林等。
 

 


  1972年  十八岁
  整个一年的星期天和程丛林在成都市图书馆度过,翻阅了大量的俄罗斯和前苏联的画册和艺术家传记。比较熟悉的艺术家有列宾、苏里科夫、谢洛夫等。其中传记小说《初升的太阳》对其影响很大。
  
  1974年  二十岁
  从“五•七”文艺学习班毕业到成都市美术社工作,当时主要的工作就是为各个单位的礼堂画毛泽东的油画肖像。周业余时间还是坚持画素描和色彩写生。
  有一次,为了画一张素描花了5天时间,虽然那时的方式比较简单。但它训练了周做一件事的耐心(周说我能有耐心能坐到今天还在画画也不觉得累可能跟当时的童子功有关系)。

 

  1976年  二十一岁
  9月9日,毛泽东逝世。
  在四川名山当知青带队干部,一天听到了毛泽东去逝的消息,我们参加了公社举办的追悼会,当时农民都痛哭,知青们无所谓;那时我们的生活都非常简单,每月一斤肉半斤糖半斤油。
  北京办了一个罗马尼亚的油画展,周和何多苓、杨千一道坐火车跑到北京在中国美术馆看了一天的展览。
  
  1977年   二十二岁
  7月,邓小平恢复工作。
  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从此恢复了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
  11月3日,教育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出《关于1977年招收研究生的通知》。文化大革命期间长期中断的招收培养研究生的工作从此开始恢复。
  考入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版画专业学习。当时绘画系油画专业有罗中立、张晓刚、何多苓、程丛林、高小华、杨千等。主要课程:素描、水粉、木刻、创作、美术史,以及政治、英语、文学、体育。老师有吕树中、江壁波等。
  开始了解西方美术史中的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和印象派。
  
  1979年  二十四岁
  在“建国三十周年全国美展”中,全国82件获奖作品中,四川美院就占10件之多。高小华的《为什么》、《我爱油田》、程丛林的《一九六八年×月×日雪》、王亥的《春》等作品获二等奖,四川“伤痕美术”崛起。
  11月,《世界美术》杂志创刊,连续刊载邵大箴介绍西方现代派美术的文章。
  11月,“星星美展”在北京展出,引起艺术界强烈反响。
  四川美术学院图书馆进了一本法国印象派的画册,放在一个玻璃桌里每天翻一页,周和张晓刚经常去临慕印象派大师的作品。从这个时候开始知道莫奈、塞尚、毕沙罗,后来知道了马蒂斯、凡•高、毕加索等。
  这年和张晓刚住同一寝室。
  
  1980年  二十五岁
  1月,《美术》杂志第1期发表张平杰、王炯、王向明文章《“主题性”创作可以借鉴“现代派”》。浙江美术学院主办的《新美术》创刊;该院主办的《国外美术资料》由内部发行改为公开发行的正式刊物《美术译丛》。
  10月,《美术》杂志发表吴冠中文章《关于抽象美》,引发美术界对抽象艺术和抽象美的讨论。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在中央美院研究生班毕业展上引起轰动。
  第一次赴四川省红原县藏族地区旅行。去藏族地区四川省红原县,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中国共产党红军爬雪山走草地二万五千里长征中非常重要的地方,周在那里,在藏族人的肤色上,在他们的服装上,在天空里,在远山发现了色彩的魅力。
  
  1981年  二十六岁
  1月,“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 评选揭晓,四川美院有9件作品获奖,罗中立的《父亲》获一等奖,周春芽的《藏族新一代》获二等奖。四川乡土绘画开始走向成熟。
  创作油画《藏族新一代》,这是我在第一次去红原住在一所小学里产生的灵感,于是我画了5个藏族小孩。
  毕业创作木刻组画《人生的一半》发表于《美术》杂志1981年第2期。
  和张晓刚一道赴四川省若尔盖草原旅行,创作油画《剪羊毛》。
  赴北京参加“中国青年油画家座谈会”,认识了栗宪庭、周长江、陈丹青、李斌、毛栗子、尚丁、王秀章等人。
  第一次结婚,女儿周褐褐出生,当时周最喜欢的颜色是褐色。
  
  1982年  二十七岁
  四川美术学院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分配到成都画院从事专业创作,当时画院有我的老师万启仁,主要从事油画或一些木刻、连环画创作。
  
  1982—1986年
  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中四川美院共有50件作品入选,程丛林《码头的台阶》获优秀奖,四川美院乡土绘画走向巅峰时期。
  几乎每年去一二次藏区,包括四川省青海省甘肃省的藏区,创作题材大多以藏区风景人物为主,以及一些朋友的肖像写生。
  在成都画院的同事有何多苓、汪建伟。经常到画院的朋友有艾轩、张晓刚、唐蕾、吕澎、易丹、叶永青、郭伟等。
  作品有:《晚归》、《水牛》、《老人和小孩》、《过去的房子》、《白塔》、《阳光下的狗、阴影里的羊》、《阴天》、《风》、《告别草原》等。开始认识西方美术中的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主体派等。
  
  1985年  三十岁
  11月,美国罗伯特•劳森伯格 (robert rauschenbegr),“1925——回顾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作品《若尔盖的春天》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并获鼓励奖。
 


  1986年  三十一岁
  身带一百美元和一箱方便面赴西德留学,正好三十岁,三十而立却出来重新打天下。
  
  1987年  三十二岁
  在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学习德语。
  通过在德国家庭中生活,以及学习德语,参加圣经学习小组,了解基督教和他们的生活。
  德国杜塞尔多夫市德中友协为周春芽办了“周春芽作品展”,作品都是他当时在西藏画的写生。
  这一年基本上没有画画。
  
  1988年  三十三岁
  在当时的欧洲几乎无人知道中国的艺术和艺术家。
  进入德国卡塞尔美术学院自由艺术系学习。在这里认识了他的恩师莱勒•卡尔哈尔德教授。周对他的教学方式及“个别对话”、“集体谈话”感兴趣。
  第一次和莱勒•卡尔哈尔德教授一道赴法国巴黎旅游。
  第一次赴奥地利维也纳、林茨市旅游。
  第一次去南斯拉夫旅游,在卢布尔雅市碰见了四川美术学院的展览
  第一次赴荷兰阿姆斯特丹旅游,参观了凡•高纪念馆。
  参观欧洲众多的美术馆、博物馆,看到了很多世界名作的原作。这时正是德国新表现主义在世界上的强盛时期,周开始对德国新表现主义感兴趣,喜欢基弗尔、巴塞利茨、蓬克等的作品。
  开始认识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影像艺术、波普艺术等艺术形式。他发现艺术的空间太大了,艺术的前程远大。
  创作作品《红色的马》、《蓝色的牛》以及素描人物一组。应奥地利林茨市市长邀请在林茨市举办“周春芽个展”。
  参加比勒费尔德“国际艺术家与人展”及卡塞尔美术学院主办的“周春芽、鲁晓波联展”。
  一次周的两个四川的夫妻朋友,男的弹琵琶,女的弹古筝,他们想托周帮忙到欧洲发展并寄给周一盘他们演奏的中国传统的古典乐曲,周被其中一曲古筝《塞上曲》深深打动。
  1988年底获得卡塞尔美术学院的毕业证书。
  
  1989年  三十四岁
  1月,回到成都,并回到成都画院工作。
  东西德统一。
  2月,“中国现代艺术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展出186位艺术家的293件作品。为新时期以来第一个由批评家组织策划的大型艺术展。
  第一次离婚,女儿周褐褐8岁开始跟随周生活。
  整个一年几乎没有画画。
  
  1990年  三十五岁
  赴西藏旅行,开始研究画布上的肌理效果。作品有《肖像一组》、《全身人像一组》。
  
  1991年  三十六岁
  开始对中国古典音乐感兴趣,特别是以古琴、古筝和琵琶演奏的曲目。喜欢的乐曲有《塞上曲》、《寒鸦戏水》、《高山流水》、《出水莲》、《秦桑曲》、《渔舟唱晚》等。
  开始关注中国传统古典绘画,为此买了很多画册,其中有“四僧”、“四王”、“明四家”、“元四家”以及黄宾虹画集等。其中受八大和黄宾虹的影响最大,开始阅读有关“新儒学”的著作。
  作品有《石头前面的鸟》、《墨色的石头黑色的马》等。
  在北京东方油画厅参加“首届中国油画年展”。
  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周春芽作品集》,栗宪庭、吕澎为画册撰文。
  任成都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王广义来拜访他在成都抚琴小区的家
  
  1992年  三十七岁
  与台湾北庄艺术公司签约。
  开始进行大量以石头和人体为题材的创作。
  文章《1992杂谈》发表。
  赴广州参加由吕澎主持的“广州•首届九十年代艺术双年展(油画部分)”并获学术奖,参展作品为《黑色的线条•红色的人体》。
  第二次结婚。
  方力钧来拜访他在成都抚琴小区的家
  黄专来成都,第一次与他见面。
  在台湾台北小雅画廊举办“周春芽作品展”,;
  
  
  1993年  三十八岁
  6月,“45届威尼斯国际双年展”在意大利威尼斯举行,栗宪庭参与策划其中的“东方之路”展,13位中国艺术家(王广义、张培力、耿建翌、徐冰、刘炜、方力钧、喻红、冯梦波、李山、余友函、王子卫、孙良和宋海东)应邀参加。此为中国当代艺术首次进入西方重要的国际性大展。
  参加驾校学习开汽车,去北京买了一辆2020S北京牌吉普车开回成都,后经常开车去四川的山区体会石头的景色。
  与张晓刚、叶永青、毛旭辉、王川一道参加由王林主持在四川省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经验”展,参展作品为《石头系列——1993》,此展览对参展艺术家是一个重要的转折。
  参加“后89”中国新艺术展。
  文章《读“四王”有感》发表。
  
  1994年  三十九岁
  开始喂养德国纯种狼犬“黑根”。
  迁入成都市玉林西路沙子堰东巷3号,第一次建立工作室。当时在沙子堰居住的有何多苓、张晓刚、郭伟、沈小彤、何森、廖海英、邱岸雄、吴航等;“小酒馆”在玉林西路开业。
  创作“雅安上里”石头风景系列。
  参加“1994中国艺术批评家提名展”;
  
  1995年  四十岁
  开始创作以自己家人包括“黑根”为题材的作品。其中油画组画《黑根一家系列》开始出现新的形象语言。
 


  1996年  四十一岁
  赴德国参加在波恩美术馆举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这是在欧洲第一次举办大规模的中国当代艺术展,参加此展览的艺术家有张晓刚、方力钧、岳敏君、王广义、刘炜、毛旭辉、郭普、丁方、魏光庆、方绍华等。
  十年后第一次返回德国,回到了学德语的比勒费尔德大学,回到了卡塞尔市,看望了老师莱勒•卡尔哈尔德教授。
  第一次游扬州,拜访石涛故居和扬州八怪纪念馆。
  参加第一届上海双年展,参展作品有“黑根一家”系列。
  第一次画“绿色的狗”。
  策划由成都市文化局主办的“成都油画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1997年  四十二岁
  开始创作以“绿色黑根”为题材的系列作品。
  与毛焰一起在北京中央美院画廊由翁菱主持举办的联展“肖像性质”。第一次在国内推出“绿狗系列”。
  第一次赴美国旅游,去了纽约、华盛顿、休斯顿、旧金山、洛杉矶等地,参观各地美术馆和画廊。
  在台湾台北北庄艺术中心举办“周春芽作品展”
  参加新加坡斯民画廊举办的“红与灰”8个中国前卫艺术家展,参展艺术家有张晓刚、王广义、岳敏君、刘炜、叶永青、毛旭辉;
  
  1998年  四十三岁
  中国遭遇百年不遇特大洪水,参加由成都文化局和成都画院举办的“赈灾书画作品义卖”。
  9月,由高名潞策划的“蜕变突破:华人新艺术展”在纽约亚洲协会美术馆及P.S.I美术馆开幕。展览包括中国大陆、港、台和海外的80多位艺术家的近90件作品,是迄今为止美国及西方最大型的中国当代艺术展示。
  第二次离婚。
  帮助策划成立中国第一家民营企业美术馆——成都上河美术馆,陈家刚任馆长。
  参加成都上河美术馆“第一届收藏展”,栗宪庭、廖雯、张晓刚、王广义、方力钧、叶永青、刘小东、岳敏君、喻红、刘炜、曾梵志、曾浩、米丘等出席开幕式;
  与上海龙人画廊签约。
  继续创作《绿色的“黑根”系列》以及《红色的人体系列》作品。
  第二次赴美国,参加“在西方相会的东方”,美国旧金山 LIMN 画廊,参展艺术家有刘小东、郭伟、毛焰;
  
  1999年  四十四岁
  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爱犬“黑根”因病去逝,葬于成都双流境内的农村。
  第三次赴美国,再次赴洛杉矶、拉斯维加斯、纽约旅行。
  参观上海博物馆,赴苏州、太湖旅游。
  “开启通道”  东宇美术馆成立收藏展(沈阳)
  参加“中国当代艺术展”,美国旧金山 LIMN 画廊,参展艺术家有王广义、刘小东、曾梵志、刘炜、叶永青、毛旭辉等;
  
  1999—2000年
  停止画以狗为题材的作品。
  三次赴苏州参观各个园林。开始画以“太湖石”为题材的作品。周认为“太湖石”融历史感和坚硬、(混)厚、复杂、恐怖、血腥和优美为一体,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物体。
  
  2000年  四十五岁
  创作作品“太湖石系列”。
  参加 “20 世纪中国油画展”,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
  参加在成都的展览“天府百年美术作品展”
  
  2001年  四十六岁
  参加首届成都双年展;
  参加“当代绘画新形象”,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四川美术馆,艺术家有方力钧、张晓刚、王广义、曾梵志、刘炜、岳敏君、叶永青、刘小东、喻红、严培明、毛焰、曾浩、丁乙;
  参加“5个中国前卫艺术家展”,ARTSIDE画廊,汉城,韩国,参展艺术家有王广义、岳敏君、曾梵志、曾浩;
  参加在上海艺博画廊举办的“学院与非学院”展览
  任四川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2002年  四十七岁
  两幅“太湖石系列”油画参加由巫鸿策划的“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 ( 广东美术馆 )。
  参加由Monica Dematte策划的“周春芽作品展 ”( 意大利 IRENTO 当代艺术博物馆 )。作品有“绿狗系列”和“红人系列”,第一次去意大利旅游。
  在挪威314 国际艺术中心举办“周春芽作品展” ,第一次去挪威旅游。
  参加在广州市博物院由李小山,彭德主持的“首届中国艺术三年展”。
  参加在深圳美术馆举办的“观念的图像 2002—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
  任成都画院副院长。
  
  2003年  四十八岁
  离开沙子堰,和郭伟、赵能智、杨冕一起创建成都“蓝顶艺术中心”。
  参加“ALORS,LA CHINE? ”中国当代艺术展,蓬皮杜艺术中心,法国,巴黎;
  停止在成都市美术家协会的活动。
  
  2004年 四十九岁
  在成都蓝顶艺术中心举办“2004——在成都”当代艺术邀请展。
  和宋永红一起赴印尼参加“fruits of change”中国当代艺术展。
  完成“贺兰山房”建筑设计《太湖石系列——趣味与趣味的风格》获得“中国建筑艺术奖”,当年8月停工。共同参加此活动的艺术家有:何多苓、吴山专、王广义、叶永青、宋永平、曾浩、张培力、耿建翌、毛同强、丁乙、洪磊。
  获“2004武汉首届美术文献提名展” 文献奖。
  参加在上海外滩三号沪申画廊举办的“刘炜、郑在东、周春芽联展”。
  参加在爱尔兰当代美术馆举办的“龙族之梦—中国当代艺术展”。
  参加在深圳美术馆举办“居住在成都——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
  
  2005年  五十岁
  第三次结婚。
  三月去龙泉山游玩喝茶吃土鸡,对遍山盛开的桃花发生兴趣。这里的桃花具有野和艳的特点。开始创作“桃花风景系列”。
  获得晚清先贤龚晴皋的书法对联,“湖上修眉远山色,风前薄面小桃花”。
  和妻霜霜以及郭伟、赵能智、杨冕、罗发辉等朋友及收藏家戴文彬先生赴蒙比利埃参加“中国当代艺术双年展”成都馆开幕式。
  赴意大利威尼斯旅游,参观2005威尼斯双年展。
  赴德国杜塞尔多夫市拜访牟恒、王鹰夫妇,参观K21、K20美术馆。
  赴德国首都柏林看望老师莱勒•卡尔哈尔德。
  参加在成都现代艺术馆举办的“第二届成都双年展”,“桃花风景系列”第一次亮相。
  赴荷兰海牙参加“中国当代艺术展”开幕式。
  提出辞去成都画院副院长职务,开始谢绝很多社会活动。
 


  2006年  五十一岁
  开始创作绿狗和桃树的雕塑。
  三月再去龙泉山观赏桃花。
  国内第一个个展“周春芽新作展”上海外滩3号沪申画廊,翁菱主持展出作品“桃花风景系列”油画10幅,绿狗雕塑一个,不锈钢“桃树”装置一个。这是第一次公开大规模展出新作“桃花系列”,到场的批评家艺术家朋友有栗宪庭廖雯一家,张晓刚何佳佳一家,方力钧、岳敏君渝儿一家、刘炜黄培一家、叶永青甫立亚一家、曾梵志一家、金江波一家、李旭江梅一家、吕澎、刘小东、严培明、黄燎原、郑在东、毛焰、曾浩、卢昊、王易罡、伍劲、徐聚一、李小山、朱炯、鲁虹、徐可、漆澜、程昕东、顾振清、周长江、孙良、俞晓夫、周铁海、米丘、李山、薛松、丁乙、罗永进、刘建华、邱岸雄、吴航、刘宇、向京、曲丰国、聂革庆以及成都的朋友郭伟、张小涛、赵能智、吉磊、屠洪涛、张发志、罗发辉、陈家刚、舒昊、杨利民、阿龙、唐可、夏雨、刘兴涛、吴建军、刘石等等;
  参在在泰国曼谷唐人当代艺术画廊举办的“赤裸真理 ——成都中国当代艺术家六人展) ”。
  参加在韩国汉城ARTSIDE画廊的举办的“周春芽、刘炜”联展,和刘炜、栗宪庭、廖雯赴韩国参加展览开幕式。
  参加在上海艺博画廊举办的“12345”川渝5人展,,参展艺术家有何多苓、郭伟、郭晋、钟飚。
  
  2007年  五十二岁
  3月3日—23日,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花间记——周春芽绘画雕塑作品展”,集中展示周在近年来创作的桃花系列和他的雕塑新作。
  7月30日,在成都参加“青城山•中国当代美术馆群”(Institutions of Chinart)建设签约仪式。同时参加签约仪式的艺术家有张晓刚、何多苓、王广义、方力钧、岳敏君、张培力、吴山专。整个工程预计在2008年竣工投入使用。
  参加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今日中国画廊举办的“周春芽绘画雕塑展”。
  参加在美国迈阿密举办的展览“超越图像——中国当代艺术在迈阿密”。
  参加在台湾美术馆举办的展览“后解严与后八九——两岸当代美术对照”。
  参加在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举办的展览“从新具象到新绘画”。
  参加在广东美术馆举办的“从西南出发——西南当代艺术展”。
  参加在上海美术馆举办的“超越图像,中国新绘画——2007《艺术当代》架上艺术学术提名展”。
  参加在广东美术馆举办的“追补的历史——馆藏中国当代作品展”。
  参加在贵阳美术馆举办的“第三届贵阳艺术双年展:口传与耳闻的四方”。
  
  2008年  五十三岁
  参加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举办的展览“今日中国: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
  
  参加在北京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展览“得意忘形”。
  2008年5月12日,四川成都发生8级大地震,与吕澎一起发起“情系灾区,倾情奉献——中国当代艺术家为地震灾区捐献作品义拍”大型公益活动。
  参加在北京圣之空间艺术中心举办的“艺术史中的艺术家”展览。
  参加在上海虹桥画廊举办的展览“新界面Ⅳ——春天来了”。
  
  2009年  五十四岁
  3月26日,由周春芽发起的成都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五彩基金启动仪式在成都蓝顶美术馆开幕。
  参加在成都锦江区三圣街道荷塘月色蓝顶美术馆的展览“蓝顶——方言的性格”。
  5月7日,周春芽带领五彩基金团队为地震致残学生举办了“明天——5•12特别展”。
  6月,参加 在意大利威尼斯国际大学由吕澎参展的“第53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特别机构邀请展——给马可波罗的礼物”。
  9月,与蓝顶其他艺术家和“五彩基金”的学生一起参加第五届宋庄艺术节的“群落”展览。
  
  
  
  
  
 

 


【编辑:袁霆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