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放大——2013年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2013-03-12

左:策展人黄笃    右:策展人杨心一

2013年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的策展思路以“放大”为主题,它旨在对本届双年展主题“百科全书的宫殿”(Encyclopedia Palace)及与中国社会和文化相关的艺术问题的思考和回应。如果说“百科全书的宫殿”蕴涵了对视觉知识系统的综合呈现与分析之意,那么中国当代艺术作为其整个范畴的组成部分,我们把平行展的主题确定为“放大”,试图在全球多元文化语境和背景下表达不同的声音,也正好回应了这种百科全书的功能和意义。它也恰恰证明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所在:既折射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潜能和活力,又表现了中国艺术家个体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因此,“放大”在微观上充分再现了动态的当代中国艺术特征。

“放大”(意大利文是Ingrandimento,英文是 Enlargement)一词具有显微镜的物理意义,更意指“使图像、声音、功能等变大”。它被延展出这样几层含义:一、它在物理学上指某一物质的量的增大。它表示一种规模转化的过程。它也包含自然界中的物质聚变。二、它在社会学上再现了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及个人信仰的精神状态。三、它在视觉艺术上表现了艺术家主观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是艺术语言与观念的呈现。

基于以上的认知,“放大”可被理解为一种解读事物及其内涵的方法论,无论它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它都能集中反映人的主观意识的透明释放。它不仅存在于自然法则、生物变异、社会运动和国际关系之中,而且也适用于对文化发展、艺术更新、精神异化及人类生活经验的衡量。无论身处哪种语境,人类都将依照各自的文化参照对放大以及由放大导致的现实变化做出透析。

正是由于2013年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百科全书的宫殿”涉及到与知识、思想、身份、种族、差异、多样性等相关的文化价值观,威尼斯双年展的平行单元——中国当代艺术展的主题“放大”无疑是对双年展主题的补充、深化和延展。因此,参展的中国艺术家在参照特定的语境和条件下充分彰显了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了极具中国独特性的艺术作品。

平行展“放大”选择在威尼斯著名的莫拉-卡纳雷乔宫(Palazzo Mora Cannaregio)举行,这个昔日的贵族宫殿散发出的辉煌气息,恰好烘托出了彼此文化间的对比和交流。在这一空间中,参展艺术家及其作品无不贯穿到主题、空间、经验、语境、传统、社会、日常与现实的针对性视觉命题,他们从在地文化出发,或表现人的精神意志,或发现文化的另类存在,或挖掘纯粹观念的意义,或提升传统美学的当代性,或重塑自我组织的集体形态等等。因此,“放大”并不是要面面具到地呈现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体面貌,也不是要建构一整套的叙事话语,而是要以“以小见大”的方法揭示和呈现中国当代艺术多样性实践的真实状况。

因此,平行展“放大”邀请了19位艺术家参展,既有了著名艺术家徐冰的新录像《地书》,张洹的行为摄影《为水塘增高一尺》,也有来自海南的“拆了旅行社”小组(翁奋、文武、黄学斌)的介入性地域性社会文化的作品,既有著名画家毛栗子的抽象画,也有年轻的画家苏轲、杨帆、耿旖旎、侯晓威、李华、刘正勇、孟思特、张凯的绘画,既有著名雕塑家李象群和李真的最新作品,也有年轻的艺术家范娅萍的雕塑装置和绘画与黄心健的装置及张巍的摄影。他们以不同的微观视点表现和解读了动感的中国社会表征中所蕴藏的各种各样的日常经验、心理反应、文化传统和社会能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