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质朴的精神即“信仰”:陈坚纸上作品展开幕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大媛 2015-03-30
“质朴的精神——陈坚纸上作品展”现场
“质朴的精神——陈坚纸上作品展”现场
 
丰子恺曾通过对弘一法师的回忆,总结出“人的生活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是物质生活,第二层是精神生活即学术文艺,第三层是灵魂生活即宗教。”艺术家陈坚的纸上作品给人最直观的感受恰恰介于第二层与第三层之间。

2015年3月29日下午三点,“质朴的精神——陈坚纸上作品展”在山东美术馆开幕。展出陈坚创作的250余件以以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民族人物,胶东半岛海景和自然风景为主要题材创作的纸上作品。如此大规模以水彩为媒介的展览实为少见,作为艺术家个展而言更属首次。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左中一,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中国美协副主席李翔,中国美协党组副书记、秘书长徐里,副秘书长杜军,《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出席了开幕式并发表讲话。

他要的是画画 不是画水彩画

虽然展出作品均以水彩为主要媒介,但展览刻意回避“水彩画”的概念,而以“纸上绘画”替代。在尚辉看来,纸上绘画的说法更强调了陈坚作品的当代性,艺术家陈流则认为陈坚最大的突破恰恰是不在乎水彩画的技法。虽然主要创作媒介为水彩,但却抛开了水彩的特殊性画法,这种不局限于材料的画法反倒使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质朴。陈流介绍,陈坚基本不用水彩的特殊性来营造画面,为了达到最终的画面效果,既可以留下最初的炭笔痕迹,也可能用色粉修饰水彩不能达到的效果。“他心里太明白他想要的是画画,而不是打引号的画水彩。”

把艺术当成一种信仰

展览标题中的“质朴”二字即是对陈坚艺术创作精神信仰的诠释。中央美院教授广军从绘画的精神性层面解读,认为陈坚作品中呈现的”艺术信仰”亦或称作”精神信仰”才是陈坚艺术创作最值得关注的地方。陈坚自己也曾写文《把艺术当成一种信仰》:“是质朴的人性和庄严伟大的大自然照耀了我前方的路,成为我这个信徒心中不灭的明灯。这就是为什么我那么执着地描绘塔吉克人,描绘帕米尔高原和大海。”

“质朴的精神——陈坚纸上作品展”现场
“质朴的精神——陈坚纸上作品展”现场:塔吉克人物画

新疆塔吉克族人物和帕米尔高原景色,一直是陈坚钟爱的题材,也是陈坚最广为人知的绘画主题。“他们单纯的心灵,他们质朴的人性深深感染了我”陈坚说到,而这种质朴和单纯也逐渐转移到了陈坚身上。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评价到:“有很多画家都喜欢描绘少数民族人物,但像陈坚这样长期关注塔吉克人的画家少之又少。”在他看来,陈坚用用冷暖对比和简练的造型完成了“新疆塔吉克族人物”系列创作,但却用心灵和情感去贴近自己所画的对象,使这个对象在他的画面中展现出一种生命。陈流更进一步解读,认为陈坚对塔吉克人的爱,总是用一种很忧伤的状态把他们体现出来,塔吉克人质朴的形象下有一种心酸和一种深刻的悲壮的美,不是陈坚走进了生活,而是陈坚完全用心去体会景和人物。

陈坚 《不平静的海》
陈坚 《不平静的海》

作为青岛出生和长大的陈坚,他自认为自己感受最深的系列是海洋题材。海洋题材系列作品以写生为基础,却不拘泥于写生。用色质朴,几乎找不到蓝天白云的颜色,他专注的是海洋带给他的感受,而不只是描绘看到的对象。批评家殷双喜认为,海是动态的,很难画,所以从某种意义上看,陈坚不是画眼睛看到的海洋,而是画眼睛看过之后在内心深处的激发,画的时候不再需要考虑海的型和色彩,因为海已经在心中,同时,这又反映出陈坚对海洋的情绪。“陈坚海洋题材作品中心点向海平面延伸的光和海平面交融,像是十字架,有一种宗教的庄严感。”但殷双喜又指出,中国人对宗教信仰的实用性,却使得画面中这种神圣的精神性常常被忽略,但这恰恰是陈坚的精神至高点。

质朴的精神——陈坚纸上作品展 现场:风景画
质朴的精神——陈坚纸上作品展 现场:风景画

塔吉克人和海洋对陈坚而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若把这种感情称为乡愁,那陈坚的风景画创作或许注入了他对当下社会的情感,只是前两种题材的光芒过于闪耀,以至于人们常常忽略了他的风景画作品。在陈流看来,“那些好像被遗忘的风景或许只是黄昏时候很普通的一片树丛,但给我一种美学上最悲壮的美的印象。他把植物和景物画得很有仪式感,像是悲壮的墓碑即将消解掉的历史性的那一刹那。”而陈坚自己也认为自己的风景画都是借景生情,承认自己是一个悲凉的人,对人生的思考比较悲观。虽然风景画中没有人,但却是对社会的表达和看法,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社会中发生的各种碰撞,每一件作品都有一个背后的故事。这些风景画大多色彩凝重,正如陈坚所说“我特别愿意画黑夜,因为晚上人能静下来,这个时候大家都能思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