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刘庆和:重要的不是“什么是都市”

来源:艺术品鉴杂志 作者:张敏 2022-03-18

工业化的发展、社会文化的转型合力促就都市文化的生成,宋元山水实景无迹可寻,借用水墨表现都市文化、体现都市状态遂成为艺术家切入水墨转型议题的方式之一。1984 年至今,刘庆和的创作题材几乎都围绕着都市内容,又由于其创作历程与水墨现代形态发展在时间线上的重合,故而他较早就成为“都市水墨”的典型个案。然“都市水墨”若以题材论,难免走入“捷径”,标新立异向来是阶段性的需要,一旦理性回归、热气散去,艺术必然要跳出以题材论或以形式论的片面划分,概念趋向纷乱且丰富的复杂局面,等待着进一步的返工和重新梳理。刘庆和在“都市水墨”议题的处境中逐渐意识到的,也是其自觉表现都市题材的缘由。

刘庆和《爱你》200×500cm 纸本水墨 2021年

伴随着对概念内涵的深层理解,“都市”已从简单的题材论向都市景观表象之下的气息和氛围倾斜,对都市精神的挖掘成为许多艺术家共同的价值取向,人们发现一旦离开具体情境,概念反而更具延展性。刘庆和的作品中,除作于1995-1996 年的《都市上空》外,后期较少对宏观文化层面的都市命题做更多阐述,而更注重对都市人生存状态的细节描绘、对都市局部故事的编写,甚至对他所承接的上一个年代的历史作新的注解。刘庆和是在提示,提示观众自己之所以关注都市,是因为关注当下,关注现实和时代。他用“抹去”都市痕迹的方式,表达出一份对生活真实的感怀。

刘庆和《爱你》 局部

“人物”承载着自我的真实感怀,他亦认为这是都市精神的主要生发地,因此,无论是构建氛围还是对形象本身进行适度的夸张变形,刘庆和终归没有失去对“人”的描写。保留可辨认的形象在画面上用他的话来说是“在正面表达对象的大的基础上来进行一些抽象实践”。这句话牵涉到水墨介入现实生活的方法问题,即究竟是使用写实手段综合生活素材体现都市外在形态,还是使用更具节奏感、抽象感的水墨语言来展露情绪?画家自身的生活背景、习画经历常常是他做选择的依据,刘庆和的学院背景、在艺术史上的师承、敬重传统的态度决定了他不会过于实验性,但另一方面,他又不向纯化语言的方向靠近,即使关注现实也要用个人方式来表述个人体验。如今,当“自由”成为一个可选项,时代向他敞开心扉,他却选择回到折中的位置、游离的状态。

刘庆和《有刺》67×67cm 纸本水墨 2021年

折中、游离的权衡过程属于心理体验的范畴,事实上,刘庆和的水墨呈现在很多方面也都显露出对“心”的注重。“残破”处理、适度“夸张”的形体是他人物画创作“心法”的运用,是建立在心理体验基础上的感觉体系成立的见证。心理体验的另一部分他还留给了自己,即裹挟在时代更迭浪潮里的不同形象上,显然而见一丝灰调的、忧郁的、破碎的笔墨语言特征,我们可以说这是他在现实中捕捉到的都市精神的气息,更可以说那就是躲在石头后的自画像、隐藏在画面之后的他自己。刘庆和曾于 2013 年创作《心迹》,其中明确写出的“心花怒放”“心不在焉”“心惊肉跳”“情不自禁”等词语,可视作他坦然、明确的内心独白。

刘庆和《斜阳》200×200cm 纸本水墨 2021年

刘庆和在感受都市,在和这个时代同步前进,这是面对作品时常被观众忽略的一点。其实如果以挖掘都市精神为核心,真正的都市水墨画家都应当是“生活流”,刘庆和常常苦恼于无法降低自己对社会信息的敏感度,这就是“生活流”的表现,但他刻意屏蔽和远离这些信息时,构成了他反“生活”的行为。看似从“生活”走向反“生活”,实则是在同一条链条上来回转换,我们很难说,或者不能去定义正、反的方向究竟朝向哪边。同理,倘若没有这份对时代的敏感度,想来刘庆和也难以窥探现实深处的秘密,并将它体现在画中了。

故此,我们如今越来越无法分辨谁才是所谓的“都市水墨”画家,“抽象水墨”“现代水墨”“表现性水墨”都可以用时间或者形态做限制,“都市”却无法被形态和时间段限制。重要的不是“什么是都市”,“都市”只是一个借用词,它与都市景象本身的联系似乎不再那么紧密。对刘庆和来说,“都市”二字是在提醒他 :当下与过往已有分别 ;也在他关注现实时启发他 :什么是“当代”水墨。

刘庆和《年会》200×500cm 纸本水墨 2021年

对话 | 刘庆和

采访时间 | 2021年11月28日

Q:您从1984年开始就创作一些都市题材内容的作品,都市水墨是现当代水墨议题里复杂且重要的概念,最早的时候大家只是将它当成一种以都市内容为主的“题材”,到后来又有艺术家和理论家指出都市水墨更重要的是要表达都市气息、氛围、精神,从您个人创作过程来讲,您对都市水墨的理解是怎样的,在不同的创作时期是否有相应的调整和变化?

刘庆和:术业专攻使得关于题材或专业领域的划分细致入微、分门别类。学院的教学建构和专业设置也是由来已久,专业之间的边界清晰可见,虽然这些年来也在逐步强调跨界或模糊边界,但所谓专业领域的概念在我们的头脑里根深蒂固。相同的教育背景之下,我们该如何往类别里面套路,继而划分在专业领域里,这是我们在初学时候就努力的方向。

门类里话题的展开有了维度,领域就是场子,我们都成了看家护院的人。就我个人来说,最初的所谓题材选择,仅仅是因为源源不断的生活感受堆在身边,创作的灵感并非靠某一次采风来获得,就地取材的心理让我也坚持了多年的领域意识。很长时间里,现实主义绘画是以题材和地域划分风格流派的。如今,这种划分在文化趋同、信息对等的现实面前渐渐失去了意义。

所以我认同那句话,即以精神状态来深化所谓的“都市”概念。人的精神状态决定了作品所表现的方向,至于“素材”还是“题材”,都是情感充分表述的借口,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也就不至于纠缠在专业领域的讨论了。

刘庆和《还好!》200×500cm 纸本水墨 2021年

Q:对于“题材”的理解是否还需要一个逐渐理性起来的过程?

刘庆和:习惯于归纳、划分可能就是因为总得有个理由谈起,要不然议论就无从下手。重要的是艺术家自己不要那么偏好对号入座,以此来凸显自己的创作特点,甚至纳入体系还滋生了成就感。艺术表达中我们需要关注什么,这样直白的问题,反而被我们忽略了。

Q:在未到达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里,采用较为写实方法对都市内容做表达曾是一种方式,伴随着对都市内容更进一步、更深一层的理解,有艺术家或许会用较为抽象的语言去烘托都市内容的气息和氛围,您的作品中无论是氛围的形成、后期的转变似乎都没有失去对“人”的描写,仍会保留人物的形象在画面上,为什么?

刘庆和:不是因为坚持画了“人”就意味了什么,我的画面表达是很随机的,所表达出来的感觉和自己的身心状态、境遇,甚至情绪化的某个时段密切相关。透过这些表达的对象,你会感到背后的隐喻更能表明什么,也许这部分才是真正想要说的。

简单地说,我们做的其实就是生活经验与画面转换。工具材料所限,不是所有的素材都能入画,较早时候我也是从工笔画的方式开始,再以“没骨”的形式,之后更多运用写意方式表达,这也是在摸石头过河,没有明确的方向和手段。画什么,在素材选择取舍当中其实已经是创作的初级阶段了。经典作品在今天的现实生活面前如何体现起文化传承的精神,这些都是作为中国画所要面对的话题。

 

刘庆和《疾行》67×67cm 纸本水墨 2021年

所谓“入画”,是实践者最为朴素实际的说法,是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判断。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不入流、不入画的就不能进入到思考的过程中吗,也不尽然。我们越来越熟悉相关艺术表达的类别,进入一个门类就意味了屏蔽了另类,因为专业性不够,谈话的基础也就没有了。过于推崇类别和区域的观念,势必会影响到艺术表述上的延展,这一点始终让人纠结。我们摆脱不掉影响,同时又担心影响动摇了根基,特别是圈子外的影响,让圈内人警觉。

传统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是无时不在的,经历悠久的文化传承走到今天的生活之中,传承的是文化而不是样式,虽然文化这个词汇包括的太多,过大过宽,但起码它不仅限于样式和技术。

刘庆和《睇》 60×150cm 纸本水墨 2021年

Q:您如何看待水墨发展过程中的在中西、古今之间的拉扯感?

刘庆和:可以把自己的落脚点视为古今、中西的交汇,这样你就会认识到我们不可能与外界无缘地孤立存在着。年轻时候有一段时间集中在外面走走看看,确实对自己的思维模式产生了冲击,归国后的很长时间里是选择、消化和排解的过程。我在想,一个人形成的认知是携带一生的,因为地域文化的不同才面临了迎合和坚守的态度,往现实里看,一方面,唯有中国画面临了这样的触动和尴尬,但同时,也使得中国画的创作实践有更多的问题需要解决,继而多了一层思考和释解。

Q:且不论“当代”,您是觉得水墨的发展普遍还没有进入到现代范畴内?

刘庆和:水墨的现代性理解不是这样简单明了的,是进步或者是平行,或者是时进时退,这要看你预设了怎样的相比对象。比较而言,传统经典作品当中所具有的现代性的理念,有时候让我们这些现代人惊诧,而当代性又有多少不是自我标榜的呢。我还是更相信自己的直觉,也明白自己能够胜任的是什么。

刘庆和《和风》200×500cm 纸本水墨 2021年

刘庆和《和风》局部

Q:您90年代有一批作品经常会出现凸显、放大人物头部的画面,您如何看待造型的“准确”,造型合理的依据是什么?

刘庆和:艺术的准确是科学无法代替的“准确”,所以我对于准确的理解是反科学的,尤其是中国画。再有,准确的标准完全可以是自我认定的。从教学上来说,我也是反感所谓“精准刻画”的画面。特别是意象造型的观念理解正是要强调、放大情感,即使是有意地矫情也是有必要的。近些年的现状是,学生们很实用地在意自己,但少有谈论个人的学习状态,少有给自己制定了学习方向和主线,更少见学生和教师之间有多少质疑和辩论了。生活的现实越来越难于给他们创造更多的空间、时间。较之我们的学生阶段,累的方式完全是不同的解读了。教学中老师的模式化说教是起到了一些消极作用,但主要是学生怎么解读自己,无奈、惯性已经形成了大的趋势,生活中的磨砺和历练少了,升学考试几乎占据艺术人生的一半时光,如今的校园生活就是这样的。

Q:会想对年轻艺术家说些什么呢?

刘庆和:在今天的艺术教育体制中,从来没有一个专业像中国画这样同时要直面传统和当代。中国画的每一笔都要从传统经典中找到出处。有时候画画是无法找到缘由和道理的,对于年轻的学生来说,规定的越多越详尽,越想当然地挤压个人的创作诉求和思考空间。对于生活的现实无论你是觉得无趣还是有趣,并不影响现实转化为艺术表达,这是留给今天的学生最首要的课题。

刘庆和《裂痕--落石》200×300cm 纸本水墨 2021年

刘庆和《裂痕--落石》 局部

Q:从美术教育的角度能否谈一个问题,水墨、中国画的发展困境,发展过程的复杂性与学院体系、造型体系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如果拉开一些距离,是不是会有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

刘庆和:有个重要的问题容易被我们忽视,就是如何体验当代生活,如何理智地看待西方文化对我们的冲击。当然,也包括了今天的我们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传承。忽略这些东西的人感受能力必然缺失,处于生命最好的年龄阶段的人对外界的感知需要通过别人告诉自己,很是遗憾。本来“信”和“疑”在一个人身上是共生的,但是如今的学生信的过多,信的轻易,再者就是疑的代价和意义等,都在力劝学生们培养自己务实的精神,以至成了学习的负担。当然,这些都是仅限于我自己对于现象的忧虑。

Q:很多时候是被动接受的状态。

刘庆和:如何在规定的动作以外,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从创作的角度来说,这是我们作为艺术教育者的责任。我最近也在画一些基础性的作品,仅是想提供给学生一种参照,而不是称之为范本。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我对于写生的热爱之情始终没有褪去,再一方面是因为我看了太多关于艺术“成功学”攻略、指南类的教科书,这些目的明确的效率手册很容易误导学生,特别是容易让学生的心态依然停留在考前产业化的竞争和追逐之中。

总之,希望年轻的学生们能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培养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力。同时,作为艺术教育者也应该创造好的环境和氛围,哪怕学生有一点点创造的欲望,也要支持他们,与学生一起将它们放大。

刘庆和《裂痕--摸石头》 200×300cm 纸本水墨 2021年

刘庆和《裂痕--摸石头》局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