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丁乙:流动空间中的无限“十示”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郝科 2022-08-16

在过去的30年时间里,丁乙一直将自己创作中的基本元素,严格地限定在极具辨识度的“十示”两个十示相交形成的“米”字系统之中,丁乙说:“我喜欢在某种‘限定’中工作。虽然是在‘限定’里工作,但我始终都是在一个整体的系统里,不断地寻找变化和新的可能性。”

丁乙,《禁忌》,1986,布面油画,84×84cm。图片提供:丁乙工作室。©丁乙

近日(2022年8月13日),在位于山东青岛的TAG·西海美术馆举办了名为“流动的无限”的丁乙大型个展。作为西海美术馆开馆一周年之际、“艺术家个案研究性展览”的开篇大展,这次展览集中呈现了丁乙以“十示”为元语言、为期三十余年艺术实践中的代表作,还首次披露他以“海”为灵感的全新力作。在绘画之外,展览中也呈现了丁乙创作的装置与动态影像作品。

展览现场,摄影师:王闻龙。

展览现场,摄影师:王闻龙。

在谈到丁乙的创作历程时,作为本次展览策展人的张子康先生谈到:“总体来看,丁乙的艺术在纵向线性线索上具有不同的分期,而在横向的跨领域和跨文化背景中又具有不同媒介和精神面貌的层次,丁乙的艺术语言的纯化和自身艺术体系的复杂化是两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趋势。正是如此,丁乙成为一位我们在讨论今天的中国艺术世界时无法绕开的艺术家,这也正是丁乙作为个案的价值和意义。我们研究丁乙的作品的同时也是回望中国当代艺术在改革开放以来磅礴历程的契机,‘丁乙如何成为丁乙’是一个艺术家的成长史,也是其背后的社会发展史,这也将为未来的艺术家提供参照意义。”

丁乙,《草图13件》,1987-1989, 纸上丙烯、铅笔,94×144cm。图片提供:丁乙工作室。©丁乙。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丁乙就已经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独特的视觉语汇。当时从工艺美校学的设计专业毕业后,丁乙被分配到玩具厂做玩具的包装设计。那时的包装设计需要用手绘来完成,包括要用蓝线和黑线组成的四个“十示”来标注套色和印刷的具体位置。这也成为了丁乙作品中“十示”符号的最初源头。

在谈到早期的“十示”系列创作时,丁乙说:“我当时要做的是绝对的、纯粹的抽象艺术。要实现这个目标,我就要让我的艺术不像艺术。通过将纯艺术与设计结合来避开所谓主流意识形态化的东西,用一个完全陌生的、技术性的形式来切断所谓的叙事联想。”

丁乙,《十示Ⅱ》,1988,布面丙烯,200×180cm。图片提供:丁乙工作室。©丁乙。

而从1988年开始,确立了“十示”的视觉语言符号之后,丁乙的创作也历经了“平视”、“俯视”和“仰视”三个不同的阶段,表达了丁乙在不同时间的时间节点上对于时代、城市和精神的深刻洞察。

在“平视”阶段,丁乙在作品中呈现出了平面或超平面的空间特色,具有前后波动的透视关系,但没有巨大的景深,呈现出一种近似散点透视的视觉感受。

丁乙,《⼗⽰ 1994-21》,1994, 亚麻布面粉笔、炭笔,140×160cm。图片提供:丁乙工作室。©丁乙。

丁乙,《⼗⽰ 1998-8》,1998, 成品布⾯丙烯,140×160cm。图片提供:丁乙工作室。©丁乙。

到1999年,丁乙的创作又进入到持续了大概十二年的“荧光色”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创作中,丁乙已不再将形式主义作为主要追求的方向,而是转向对于现实世界的宏观理解。丁乙说:“从历史来看,1999年到2010年间,上海这座城市经历了成为全国城市化样板的历程,这促使我用艺术去反思和表现因城市化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各种问题。”

在这个阶段,丁乙用能够刺激视觉神经的荧光色来表现的一种从高空中俯瞰地面的视角。就像是从飞机上、从摩天大楼上看城市的道路、拔地而起的建筑群、夜景、广告牌、霓红灯、股票指数的波动……因为中国飞速的城市化进程本身就糅杂着太多所谓的具有冲击力的视觉因素,而丁乙认为,只有用荧光色才能表达城市化的喧嚣和张力。

丁乙,《⼗⽰ 2007-10》,2007, 成品布⾯丙烯,200×280cm。图片提供:丁乙工作室。©丁乙。

展览现场,摄影师:王闻龙。

在“荧光色”时期之后,丁乙的创作又进入到“黑白色”阶段,并持续了大约两年时间。丁乙说:“‘黑白色’阶段是我调整步伐的时期。我有意识地要剥离那些叙事性的情节,将艺术回归到最简单的状态再重新出发。”

从2015年起,丁乙开始创作木板与木刻结合的系列作品,并一直延续至今。在这一阶段,艺术家的视角已从对于城市的“俯视”转换为对于星空、宇宙和更大外围空间的“仰视”。

丁乙,《⼗⽰ 2008-2》,2008, 成品布⾯丙烯,200×140cm。图片提供:丁乙工作室。©丁乙。

展览现场,摄影师:王闻龙。

在这个系列的作品中,丁乙用三种木刻刀来刻画作品:一种是刻长线的V形刀;一种是弧形刀,用来在长线的基础上把一些线条局部和颜色打开;还有一种是方口刀,用来刻每一个十字交叉处的方形点。随着这种表达方式的开启,其中又产生了很多新的可能性,艺术家对于图形和形式的探讨也变得更为多元与丰富了。

而除了之前已完成的作品之外,在“流动的无限”展览中,丁乙还专门针对西海美术馆7号展厅空间创作了一系列在地性的作品,这些新作与美术馆建筑、城市及自然发生对话与互动。丁乙曾透过展厅四扇尺度不一的菱形窗户,窥见海天一色的动人景色,并为此创作了一系列全新的作品。在移步换景的过程中,观者将饱览艺术家笔下的日夜晨昏之中不断变化着的天空、海洋与星辰等图景,沉浸于画面上流动的无限,也随即跃入丁乙在这一系列图示之上所构筑起的浩瀚宇宙、精神之境。

丁乙,《⼗⽰ 2010-16》,2010, 布⾯丙烯,140×200cm。图片提供:丁乙工作室。©丁乙。

而在谈到这些作品时,本次展览出品人、西海美术馆创始人孟宪伟说:“丁乙先生打破了空间使用的常规范式,探索并挑战了形态各不相同的复合型展厅在呈现个案型展览方面的适配性。在丁乙先生的艺术作品与建筑师让·努维尔设计的当代建筑的合围间寻找到巧妙的平衡触角,激发了美术馆不止为‘艺术容器’的无限包容性和显性表现力,展现了抽象艺术与当代建筑的‘+’与‘×’。

丁乙,《⼗⽰ 2021-7》,2021, 椴木板上丙烯木刻,120×120cm。图片提供:丁乙工作室。©丁乙。

展览现场,摄影师:王闻龙。

同时,丁乙先生在最新作品中也汲取着基地的气质与氛围,将美术馆周边的光线、海洋和星空等自然元素纳入艺术创作的参考维度,并与灵活的空间尺度、移步易景的开窗设计和城市滨海景观巧妙结合,使作品具有鲜明的在地性,为观众与作品间搭建了一种基于场地之上的感知媒介。”

丁乙,《⼗⽰ 2022-14》,2022, 椴木板上丙烯木刻,240×120cm。图片提供:丁乙工作室。©丁乙。

展览现场,摄影师:王闻龙。

而这种在与空间的对话过程中,由“十示”的符号中所延展出的新的思考维度与空间感知方式,也与丁乙对于抽象艺术的理解有关,丁乙说:“我不想探讨所谓的艺术衍生出的意义,所以我使用‘符号’就是为了没有意义,就是要切断观看者在看作品时产生的联想。无论是慕尼黑、巴黎,还是纽约,抽象艺术都是在所谓的中心城市出现,它代表了一种与工业化、现代化有关的状态和现象。我认为抽象艺术关乎的是宏观视角,而不是微观的。抽象面向的并不是某个具体的对象,它是把整个社会气象和宏观的印象,用一种抽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我看来,绘画最终都是要通向精神的。但如果一个艺术家没有经过这种历程,没有经过长期的沉浸式工作,是无法通向精神的。”

丁乙,《⼗⽰ 2022-16》,2022, 椴木板上丙烯木刻,360×480cm。图片提供:丁乙工作室。©丁乙。

最后,在谈到本次“流动的无限”展览对于美术馆所在地青岛的意义是,孟宪伟谈到:“青岛这座城市清晰可辨的人文、地理元素通过艺术家的视角解构、重组,成为这些新作丰富而内敛的肌理,将这座海滨城市的基因随“无限的流动”刻入‘十示’宇宙中,从而成为当代艺术不可忽略的重要有机体。山海之滨的浪漫优雅与黄浦江畔的摩登潮流交织成艺术之浪,在这个夏天激荡岛城,向大家展示着这座青春之城时尚多元的城市品格和开放包容的奔腾之势。”

丁乙肖像照,2022年,西海美术馆,青岛。摄影:晁启轩。 

美术馆全景©西海美术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