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影像艺术的当代艺术博览会“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后简称影像上海)今日于上海展览中心开幕。今年是其第九届,博览会展期为2024年4月25-28日。
本届博览会,由Creo与安格斯·蒙哥马利艺术联合呈现,设立「核心」、「平台」、「洞见」、「广角」、「连接」等版块,以汇聚来自上海、北京、成都、长沙、东京、巴黎、伦敦、纽约、都柏林、阿姆斯特丹等20余座城市的50家优质展商,其中既包括一系列备受推崇的国际及本土实力画廊,也包括多家活跃于摄影及影像领域的艺术、文化机构及商业品牌。
在展览开幕当日,我们采访了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总监范妮女士,请她谈谈本届博览会,以及影像艺术创作与收藏的一些问题。
第九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现场
范妮
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总监
Q&A
Q = 99 艺术
A = 范妮
Q
从本届参展机构的结构来看,与上届相比有哪些变与不变?
A: 相比去年有更多的海外画廊进来,加之去年9月举办了首届影像纽约艺术博览会,此次也有影像纽约艺术博览会带来的三家美国画廊参展。另外还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新面孔,包括荷兰、法国、爱尔兰等。
不变的地方是影像上海一直以做当代影像为主。摄影这一媒介太丰富了,每一年大家前来都有“原来还可以这样”的感叹,在作品面貌和风格的呈现上是非常丰富多样的。
Q
从本届参加机构带来的作品来看,能够反映出影像艺术创作的哪些新的趋势?
A: 趋势之一是当下艺术家可用的工具越来越多,这也让我们得以看到更多新面貌和新形式的作品。鉴于摄影与绘画或其他媒介不同,摄影除了摄像机、镜头,还可以用电脑的编程或是用AI,工具相当于为作品创作插上了翅膀。
Q
有些人认为AI技术将深刻影响并冲击传统摄影创作,对此您怎么样?从你的观察来看,艺术家们会如何面对新技术带来的影响?
A: AI对于艺术家来说只是一个工具, 虽然AI可以做很多人们做不到的事情,但它永远不能取代艺术家。影像创作中,最重要的永远是艺术家的思考。 他的大脑先告诉自己如何去使用工具,AI只是实现这一构想的工具。我们看一件作品永远思考的是艺术家为什么形成这样的画面,最珍贵的思考、创作的部分是AI所取代不了的,但是它可以帮助艺术家去拓展他们的表达方法。
Q
为了保证参展画廊能有更好的销售和收获,影像上海会加强哪些方面的服务与工作?
A: 其实影像是一个很特殊的媒介,近几年我们一直在做关于收藏指南的手册, 今年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里面有很多关于影像收藏的小知识。 很多人喜欢欣赏影像作品,但对收藏仍抱有疑虑,比如说版数、签名、装裱等,我们做了很多小知识一样的材料分享给藏家。
另外我们提前做了很多功课,很早就和画廊开始沟通,包括画廊今年带来的作品,在博览会开始之前就分享给了很多藏家,也收获了不少积极的反馈和询价等,协助画廊做了一些前期的推动工作。
影像上海一年举办一次,很多人会问这一年的其他时间在做什么?其实 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发现、吸引新的藏家,做拓展藏家的工作 ,同时也会做一些关于藏家的公益活动,包括带他们去参加一些艺术家的讲座,参观展览等,提升藏家对摄影、影像的认知。经过前期的铺垫,藏家也会比较有把握来判断是否进行收藏。一个人从喜欢到真正购买,除了经济以外还很多其他因素,我们希望在其他因素上缩小艺术家与藏家之间的距离。
Q
影像上海在日常的工作中,怎样与藏家进行更多的交流和联动?
A: 我们在线上和线下都会跟藏家展开联动,包括分享我们的活动、面对面与藏家交流、带藏家去艺术家的工作室等等。感兴趣的藏家可以通过我们的渠道报名参加。影像上海在近十年的时间里,积累了自己的藏家资源网络,并且我们与藏家的粘性也是比较强的。当然,每年也都会有新藏家加入进来。 每届影像上海都有不少画廊跟我们反映有作品被新藏家收藏。 这也是我们很高兴看到的一点。
Q
就你观察,现在的年轻藏家比较倾向于收藏哪种类型的作品?
A: 一方面他们偏重于喜欢更贴近他们生活的作品。年轻藏家不一定非常热衷于去收藏黑白的,或者是大师的作品;另一方面,他们更喜欢欣赏和收藏跟他们年纪差不多的年轻艺术家们的作品。这两点其实都在指向年轻藏家们会在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中找到有关时代与个人的共同情绪。
Q
除了市场,影像上海具有什么样的学术定位?
A: 我们首先是一个商业活动,所以首要目标是帮助展商实现更多的销售。虽然从本质上说,我们不会做非常多的学术上的主导,但我们认为, 这个市场需要有学术性的意见来帮助我们一起建构更加完善和健康的体系。 所以通常,我们也会与一些美术馆和非营利机构展开合作举办系列论坛,或者在我们自己的论坛中邀请业内专业学者分享他们的见解。我们是一个平台,希望能有更多的观点汇聚进来。
Q
在当下,专注做一个专业的影像艺术博览会,其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A: 疫情期间,我们停办了一届,当时我去拜访一些艺术家的时候,他们说,听到停办的消息特别紧张,不知道未来会怎样。这件事对我们触动挺大,也让我意识到,影像上海这个平台对于影像艺术家来说意义重要。
大家也能看到,在综合类的艺术博览会中,影像作品占有的空间普遍很小,即便有影像作品,通常也不在展位中的重要位置。艺术博览会通常以商业为主导,所以展商带来更多容易销售的架上作品也无可厚非。但我认为,这也恰恰是我们坚持做影像艺术博览会的动力。
十年来,我们持续在做影像上海, 初心是给艺术家提供一个可以持续展示自己创作和思想的平台,带来更多可持续发展的力量。 实际上,在很多人眼中,我们并不是一个商业性特别强的博览会,大家会把这里看作是一个发现好作品,可以让藏家、艺术家、策展人、爱好者们互相交流的场域。我认为,让所有对影像艺术感兴趣的人在这几天的时间里相聚、产生链接,共同关注、探讨影像艺术的发展,这本身就是影像上海最大的意义和价值。
博 览 会 现 场
参展画廊—— 「核心」&「平台」
本届博览会的中心展区「核心」与「平台」,不仅以多家国际实力画廊领衔,推出重磅艺术家个展;一众优秀的本土画廊也悉数回归,主打经典与先锋影像艺术的融合;更有不少首次惊艳亮相的海外画廊,带来一系列新兴艺术家佳作。
第九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现场
艺术家个展
香格纳画廊(上海,北京,新加坡) 呈现了新加坡艺术家赵仁辉个展“这需要时间”(It Takes Time) ,展览精选艺术家不同系列的14件摄影作品,探讨“时间性”在他的创作方式及其创作主题的表达。
香格纳画廊展位现场
常青画廊(圣吉米那诺,北京,穆琳,哈瓦那,罗马,圣保罗,巴黎,迪拜) , 呈现了法国著名艺术家JR的个展。 JR的摄影游走于艺术创作与行动主义之间。对他而言,街头与城市就是巨大的展示舞台。此次JR个展囊括“芭蕾”(Ballet)“错视画”(Trompe l'oeil)“农民布道”(Omelia Contadina)等多个重要项目,涉及主题包括但不限于奉献、自由、社群认同、城市发展等。
常青画廊展位现场
国际画廊
来自伦敦的ATLAS Gallery带来杉本博司、艾略特·厄威特(Elliott Erwitt)、马克·吕布(Marc Riboud)、 威廉·克莱因(William Klein)和泰瑞·欧尼尔(Terry O. Neil)等摄影顶尖艺术家的经典之作。
ATLAS Gallery展位现场
来自里尔、弗利辛根的Galerie Bacqueville以法国艺术家 大卫·德·贝特(David De Beyter)和托马斯·德沃(Thomas Devaux) 的双人展首次亮相。两位艺术家在他们的创作实践中,通过不同的美学与手段,共同讨论了“现象”这一概念。
Galerie Bacqueville展位现场
同样以双人展首次亮相的还包括来自都柏林的 Green On Red Gallery 。由其所呈现的两位爱尔兰艺术家 艾伦·巴特勒(Alan Butler)与奥伊芙·沙纳汉(Aoife Shanahan) ,都擅长使用科学方法来探究摄影媒介的界限,前者创作的核心AI技术与传统蓝晒的结合,后者则将胶片暴露在细菌中,创作抽象作品。
Green On Red Gallery展位现场
来自阿姆斯特丹的 MICK Galerie ,呈现三位荷兰新锐女摄影师群展 “90STM” 。此次展览标题取自芝加哥大学的《原子科学家公报》(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于1947所设立的末日时钟。每位参展艺术家都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人类的发展轨迹,并旨在激发人们的集体意识,而不仅仅是审美鉴赏。
MICK Galerie展位现场
本土及亚太画廊
三影堂+3画廊(北京,厦门) 呈现来自中国、日本、韩国重要艺术家的独特系列,同时亮相新锐摄影师的代表作品。艺术家包括细江英公、具本昌、塔可、尹韵雅等。
三影堂+3画廊展位现场
千高原艺术空间(成都) 着重呈现 黎朗的“彝人”系列 。1993年,黎朗开始持续深入四川凉山彝族人生活的世界,以纪实和抒情并用的手法拍摄当地彝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及其生存环境。
千高原艺术空间展位现场
高台当代艺术中心(乌鲁木齐) 除再次带来马海伦、徐冠宇两位探索人与空间、文化与身份之间的深刻关联的艺术家,还展出 田林的《雅玛里克山》 ,该系列通过2005至2015年间对乌鲁木齐市雅玛里克山居民的肖像拍摄,展现了这一地区作为南北疆外来人口临时据点的独特人文景观。
高台当代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谢画廊(长沙) 则继续主打本土艺术家群体,带来蒋志、鸟头、胡为一的重要创作。与此同时,他们还呈现了 李维伊的创作《迟早》 ,该系列是艺术家在虚拟表面的逻辑下所制造出的,不锈钢镀金的异型相框是她将身体重组后的产物,嵌套着虚幻又朦胧的泡沫,成为了一个虚拟的现实,一触即碎。
谢画廊展位现场
此外, 睿品画廊(上海) 展出了一系列以纪实摄影为关注点的艺术家创作,其中包括陆元敏、雍和、蒙敏生、许海峰等知名摄影艺术家的早期佳作。
睿品画廊展位现场
C14画廊(上海) 携莫毅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七个系列再次亮相。
C14画廊展位现场
首次参展的 HART GALLERY(杭州) 带来陈见非、方国平、卢彦鹏、塔可、周子杰、邹拥军等艺术家的作品。
HART GALLERY展位现场
特别项目
「洞见」、「广角」、「连接」
与画廊展区相辅相成的是由「洞见」版块领衔的一系列特别项目。在这里,博览会以侧重点各不相同的主题性展览及活动,为公众呈现影像艺术的广度与深度。
本届「洞见」版块由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的姊妹展会——影像纽约艺术博览会展会总监海伦·图默(Helen Toomer)策划 。此次展览取名“柔软”,并以“柔软”及“可塑性”为主题,精选三****家美国画廊的跨学科影像艺术创作。
bitforms gallery(纽约) 展出埃莉·普里茨(Ellie Pritts)由壁纸、壁画、版画和视频组成的花卉创作,以及欧利亚·哈维(Auriea Harvey)结合了个人历史和古典叙事的数字雕塑人物。
Elijah Wheat Showroom(纽堡市) 呈现三位美国实验摄影师 乔恩·维尼(Jon Verney)、蕾安娜·亚当(Rhiannon Adam)和丽兹·尼尔森(Liz Nielsen) 的作品,其创作都在突破摄影构成的限度,并试图改变宝丽来相机的使用方式,亦或完全不使用相机来进行拍摄。
Fahey/Klein Gallery(洛杉矶) 呈现澳大利亚艺术家双人组合 哈妮·朗(Honey Long)和普鲁·斯滕特(Prue Stent) ,其创作从共同的主体性和长期友谊出发,不断探索她们与女性气质、自然世界的复杂关系。
特别项目图片
为进一步鼓励与彰显美术馆、艺术机构及更多文化组织,在发展影像艺术文化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本届博览会再次推出「广角」版块。 其中,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塞万提斯图书馆,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上海),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斯德哥尔摩,纽约,柏林,塔林,上海) ,再度回归并各自带来丰富多彩的摄影与影像项目。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展位现场
上海塞万提斯图书馆展位现场
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展位现场
2018年,影像上海策划推出了探讨移动影像及新媒体艺术实践的特别版块「连接」。在本届博览会上,为了突出商业品牌在影像艺术及其文化推动上的独特影响力,博览会再次推出「连接」版块并将其重新定位。
在这一版块,SIGMA适马携日本黄金一代摄影大师细江英公、森山大道、石内都的创作,在充满秩序感、仪式感与平衡感的空间叙事中,以诗歌般的语言重新诠释光影背后的意义。贵州茅台则从水源地贵州赤水河与上海母亲河黄浦江的地缘关系出发,呈现展览“水行千里”,参展艺术家包括陈琦、董文胜、陆元敏等。百联股份在博览会场内呈现主题摄影展览“上海AB面”,集合李涵、鸟头、倪有鱼、胡介鸣、尾仲浩二、张旭五位艺术家(或组合)和建筑师,通过上海公众最熟悉的诸如第一百货商业中心、永安百货等商业体的发展变迁为切入点,呈现出个人、公共场域和共同记忆的新旧两个侧面的对照铺陈,以城市公共纪事和私人佚事的重合、错位激发全新对话的可能。天猫奢品发起 “种子计划” ,致力于支持青年艺术家及数字艺术发展,展出三位新兴艺术家以人文艺术、先锋性及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多媒体创作。为纪念品牌成立440周年,哈内姆勒在本届博览会上首次推出三款全新数字喷墨艺术纸张,与杨泳梁,廖逸君、陈维、林志鹏、李樯、盖少华等数位艺术家及其作品在十余种哈内姆勒艺术纸上的呈现。瑞典设计品牌达克斯娜DUXIANA入驻本届博览会的贵宾休息室,由联合出品人吴方及女士呈现,并由知名展览建筑师及策展人Ricky Lau亲自设计一间,灵感来源于提倡“功能主义”的瑞典著名建筑师兼设计师Bruno Mathsson(布鲁诺·马松)于1960年创作的“夏日别墅”(Sommarhus),其中呈现多件体现收藏未来的影像艺术作品。
天猫奢品数字艺术家支持项目“种子计划”
华为影像主题展
“百联映象”
百联股份×PHOTOFAIRS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特别艺术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