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8日,灿艺术中心开启了一个新的展览——《四合缘——曹力 陈文骥 马路 谭平 作品展》。在灿艺术创始人李剑光看来,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展览。虽然展览源于去年一次偶然提起的一拍即合,但这背后却是四位艺术家几十年的友谊与默契所自然推动的结果。
“四合缘”从“缘”而起。虽然四位参展艺术家的作品风格、语言形式各具特色,但串联起这个展览的关键线索,是“缘”。“缘”既是四位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之缘,也是艺术家与灿艺术之间的合作之缘。
展览空镜图
展览集中于四位艺术家的抽象艺术作品。虽然多数参展作品是艺术家们近年来的创作,但从中,依然能够看到他们的思考路径和艺术探索的线索。
无论是从音乐中的旋律、对现实世界的转化、对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理论的艺术化表现……抽象艺术所触及的是人类大脑更深层次的思想、情感与精神。以此为根基,一件优秀的抽象艺术作品,不会是轻飘的、肤浅的、只追求形式感的,而是厚重的、深刻的、充满精神内涵的。
展览空镜图
四位艺术家的不同面貌的作品,反映了中国抽象艺术中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方法和思考。
展览空镜图
此次展览集中展出了曹力创作于2022-2023年的抽象绘画作品。这些作品呈现了音乐与绘画相互缠绕的灵动表现。在保持抽象形式快感的同时,这些画面传达出的美的韵律和情感却是冷静的、含蓄的,富有层次感的东方式哲思和美的体验。
曹力
《弦乐的重奏》
120 × 100 cm,2023,布面油画
陈文骥展出的作品大多是创作于2024年的新作。陈文骥用简洁凝练的方法、节制与追求极限的态度,消解了复杂叙事带来的自我消耗。实际上,越简单,越复杂。将复杂简化,需要的往往是更长时间的思考、打磨与自我更新。
陈文骥
《斜边26.5》
31.5 × 180 cm,2019,铝板上油画,丙烯、自喷漆
在马路的作品中,非常突出的是对精神本质的追求。在由色彩渲染的有限空间中,喷涌而出的是如银河般的无限广袤天地。这种美既是西方的,也是东方的;在对画面节奏有着精准且不逾矩的技术把控的同时,也有着超越小我,达到无我的道家超脱之美。
马路
《任心为修》
100 × 140 cm ,(2020-06名) 2017年作,丙烯,综合技法
谭平此次展出的是创作于2023-2024年的最新纸本丙烯作品。这种材料柔软、细腻,但同时也更加敏感、脆弱,相比油画创作,更需拿捏分寸。这些纸上作品中的色彩与线条,跟随情绪的起伏,在受控与自由的对抗之间,达成默契,不断将向外观看的视角引入与内在情绪的连接。
谭平
《无题》
100 × 155 cm,2023,纸本丙烯
在李剑光看来,在当下做这样一个展览,不仅限于老友相聚“我其实更期望借这次展览让大家看看老一辈艺术家们是怎么进行抽象艺术探索的,看看他们在思考什么和表达些什么。希望这些艺术家和他们的抽象艺术作品,也能对年轻艺术家们带来一些启发。”
展览开幕之前,我们对李剑光先生进行了专访,请他谈谈此次展览,以及展览背后的故事。
李剑光
灿艺术创始人
Q&A
Q = 99 艺术
A = 李剑光
因“缘”而起的展览
Q
什么契机促成了此次展览?
A: 2023年4月,灿艺术做了一个谭平纸上作品展——《谭平 纸上·作品展》,开幕晚宴来了很多朋友、艺术家,当时,曹力、谭平、陈文骥和马路坐在一桌。那天的展览开幕非常成功,大家也都很高兴,席间,谭平提出“哪天咱们一帮老同学、老朋友可以一起做个展览。”此话一出,大家纷纷响应。所以,四位艺术家的抽象作品展当即就定了下来。
展览空镜图
Q
灿艺术中心为什么会选择在2024年的第一个展览呈现这场去年约定的展览?这个展览的特殊性和意义是什么?
A: 这个展览有它的特殊性。首先,曹力、谭平、陈文骥和马路几位艺术家,在大家的眼中其实并不都是抽象艺术家,尤其是曹力。曹力的艺术风格是非常鲜明和具有个人风格的,所以可能会给人一种固定的印象。但其实,疫情几年来,曹力一直在进行抽象绘画的创作。曹力的抽象绘画可以追溯到80、90年代。85时期,他画了很多抽象作品;2006年也画了一个完整的抽象作品系列。只不过没有专门展示过这些抽象作品的成果。
灿艺术在2024年首展呈现这样一个展览,我觉得有两层意义:一是这四位艺术家有着数十年的深厚友谊;同时,在艺术上,他们又互相欣赏。所以,我一直认为,这个抽象艺术展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第二,在数十年的创作中,这几位艺术家的艺术风格也有着阶段性的变化,这与他们的思考、研究,看待艺术的角度都有关联。所以,我们也想借此展览,让大家看到、了解到这些老艺术家们对艺术的诚挚之心,以及他们各自对抽象艺术的探索与耕耘之路。
曹力
《木琴叮咚》
100 × 90 cm,2024,布面油画
Q
所以,这四位艺术家之间的情谊从他们的学生时代就开始了?
A: 是的。从读大学开始,一路几十年下来,他们依然保持这样一份深厚的友谊,其实挺难得的。而且最为珍贵的是他们彼此是互相欣赏和惺惺相惜的。三个多月之前,谭平在灿艺术看过曹力的一件抽象作品后赞不绝口,于是果断收藏了。谭平本身是位出色的抽象艺术家,他是从心里非常欣赏和喜欢曹力的作品。这件作品现在就挂在谭平的家里。
展览空镜图
Q
这四位艺术家与灿艺术中心和您之间有着什么样的渊源?
A: 90年代初,中国内地几乎还没有什么当代艺术的概念,也几乎没有艺术市场。因为我开画廊时,一开始就跟中央美术学院的一些教授和老师建立了合作和友谊。当时曹力、陈文骥、马路和谭平都还是美院的中青年教师。算起来,我跟他们的关系基本上都在30年左右。
在那个时期,我尽力帮助一些年轻的艺术家,通过帮他们出售作品,来支持他们的创作。所以,在这几十年中,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相互的信任。在1996年,我还曾经赞助过央美78级同学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大殿里举办的一个大型展览 《重复·开始》 。
1996年4月《重复·开始》大展在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举办
他们的抽象艺术作品都是数十年来的思想、观念、技法、实践不断积累,经由时间沉淀后的结果,绝不是突然为之或者追热跟风
Q
陈丹青曾经这样评价78级:“我不想强调他们出身名校——哪所学校都有天才——他们确乎不曾辜负美院的名分”,可见78级的艺术家是非常优秀的。
A: 的确,央美78级几乎每一位都很有成就。我们这次展览中,陈文骥、马路和曹力都是78级的。谭平年龄略小一点,出国留学也比较早。他们几位现在都已经是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了。他们在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上的成就都很高。
实际上,回头去看,虽然他们几位都没有停止过对抽象艺术的探索,但其实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艺术家,也都经历过“乡土”、“伤痕”等阶段,他们每一位都是具象写实绘画的高手,有着深厚的绘画功底,所以他们的抽象艺术作品都是数十年来的思想、观念、技法、实践不断积累,经由时间沉淀后的结果,绝不是突然为之或者追热跟风。
在此,我也想阐释一下我对抽象艺术的理解。我认为,这些老艺术家们的知识储备、修养、思想深度,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在他们的画面里。就像中国的书法,我们可以把楷书理解为写实,行书理解为表现,草书理解为抽象,这几位艺术家在具象写实绘画领域是出类拔萃的,就像书法一样,不管绘画语言和形式是什么,他们的根基和功底都是非常扎实的;同时,他们的艺术轨迹是明确的,是有渊源的。所以,这也就决定了他们的抽象作品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形式感,而是有内容、有精神内涵的,这样的抽象艺术才是有魅力、有深度、有灵魂的。
陈文骥
《1020+斜边970(红色)》
31.5 × 180 cm,2024,铝板上油画、丙烯、自喷漆
Q
虽然同样都是抽象作品,但四位艺术家的作品风格差异性还是比较大的,所以是什么样的线索串联起了此次展览?在选作品的时候,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
A: 在很多人看来,灿艺术把几位老艺术家聚在一起做这样一个联展,是挺费劲的。实际上,我反倒觉得特别轻松,因为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这几位艺术家之间,和他们与灿艺术之间都很有默契,谁的作品在什么位置,展线怎么分配,大家都是不谋而合的、互相谦让的。
谈到参展作品的选择,一方面是基于我的个人眼光和趣味;另一方面, 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四位艺术家的作品在同一个展场中的视觉效果 。我对展览现场的“和谐”一直非常看重,这的确是门艺术,是趣味,也是经验。
马路
《有夜之二》
180 × 210 cm,2014,丙烯,综合技法
Q
在抽象绘画火热,风格多元丰富,新形式、新语言不断出现的当下,您希望通过这四位艺术家的作品和这个展览,传递给大家哪些看待抽象绘画的观点?
A: 我认为,作为艺术家来说,首先要坚持走自己的路,不要轻易受市场和潮流的影响。画廊作为市场前沿,在一代一代的艺术家中,我们看过太多的抽象作品,画廊同行和业内的朋友们在一起交流的时候也都谈到过这个问题。每个时期都有很优秀的抽象作品,但同时也有很多浮躁的、轻飘的、缺乏精神内涵的作品。在这样一个国内国际抽象绘画很热的时期,我期望借这次展览让大家看看老一辈艺术家们是怎么进行抽象艺术创作的,看看他们在思考什么和表达些什么。希望这些艺术家和他们的抽象艺术作品,也能对年轻艺术家们带来一些启发。
谭平
《无题》
155 × 300 cm,2023,纸本丙烯
和谐;共生;常青
Q
灿艺术在选择合作艺术家的时候,是否对作品的精神性非常看重?
A: 当然。虽然说艺术作品不用过度神圣化,但是作为一个严肃的、优秀的艺术家,我认为应该要有充分的思考。无论是什么形式的艺术作品,都会向观者传达出创作者的意图和思想,抽象艺术也一样。
抽象绘画是非常注重精神性的,如果没有这层内涵,作品就是空洞的。举例阐述,此次参展的两位艺术家马路和曹力,我们从作品命名就能看出他们在画面背后做了哪些思考。这两位艺术家的每一件抽象作品都有独立的作品名称,马路甚至在每一件作品画布的背面还写了诗或者他的感受。虽然这只是一个很小的侧面,但我们会看到,这些艺术家的才华、对艺术的深刻认知、对艺术精神的追求,都是随着画面涌现出来的。
展览空镜图
Q
通过此次展览,能否体现出灿艺术作为一家30多年的老牌画廊在哪些方面持续深耕,又在哪些方面不断创新和接受新的挑战?
A: “深耕”是我们一直以来的从业态度。灿艺术不轻易跟艺术家合作,可一旦我们从各方面评估一位艺术家值得合作,往往一握手就管若干年,甚至是一辈子,比如乔晓光和曹力,我们已经深度合作了很多年。这是在彼此充分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而建立起的长期合作。
我做画廊虽然已经33年了,但这不是终点,我们还要考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去年,我们做了一个四位80后年轻艺术家的联展,其中的两位已经跟灿艺术签约了。我在近一个时期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从画廊的长远发展考虑,我们需要拓展合作艺术家的结构,当然我们的策略还是深耕并且少而精,这是我一向的主张。我认为,这对画廊、对艺术家来说,都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灿艺术《冬日变奏》展览现场
2023.11.19-12.31
Q
最后,如果用三个词来概括“四合缘”这个展览,您会用哪三个?
A: 和谐;共生;常青。
这几位老艺术家,不仅是同学、是同事,更是朋友和知己,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默契和彼此间的欣赏。此之谓和谐。
他们共同走过孜孜求学到功成名就的道路,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激励、互相支持、共同成长。我相信他们在几十年中,有过无数次关于艺术的探讨和思想的碰撞。此之谓共生。
从学生时代到今天,这几位艺术家在各个历史阶段,都呈现出了很多出色的艺术作品。他们的思考和创作是连续的、是充满激情和生命力的。他们对待艺术始终有颗敬畏心,有颗乐于探索的童心。今天,他们在我眼中,依然是几十年前的那些一门心思只想画好画的少年。此之谓常青。
灿艺术伴随这些艺术家也在自我成长,我希望我们能与艺术家们一起,保持一种旺盛的生命力,达到和谐、共生、常青的状态。